舍施割肌肤,攀缘去亲爱。

高适唐代〕《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

吾师晋阳宝,杰出山河最。途经世谛间,心到空王外。
鸣钟山虎伏,说法天龙会。了义同建瓴,梵法若吹籁。
深知亿劫苦,善喻恒沙大。舍施割肌肤,攀缘去亲爱。
招提何清净,良牧驻轻盖。露冕众香中,临人觉苑内。
心持佛印久,标割魔军退。愿开初地因,永奉弥天对。

词典释义

  (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)
舍施肌肤攀缘亲爱

舍施(捨施)shě shī
犹施舍。谓以财物、人力资助寺院或救济贫民。 唐 薛用弱 《集异记·叶法善》:“师乘白鹿,自海上而至,止於 龙兴观 。远近礼敬,捨施丰多。” 宋 苏轼 《胜相院经藏记》:“时见闻者,皆争捨施。富者出财,壮者出力,巧者出技,皆捨所爱。” 宋 叶适 《故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施公墓志铭》:“公益感励奋发,以薄赋歛、厚捨施为己任。”《醒世恒言·郑节使立功神臂弓》:“若员外不肯捨施,贫僧到晚自教人取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割 gē《國語辭典》

割 [ gē ]

  1. 用刀切开。如:「割伤」、「割肉」、「任人宰割」。《庄子·盗跖》:「介子推至忠也,自割其股,以食文公。」唐·李贺〈杨生青花紫石砚歌〉:「端州石工巧如神,踏天磨刀割紫云。」
  2. 分开、划分。如:「分割」。《战国策·秦策四》:「三国之兵深矣,寡人欲割河东而讲。」唐·杜甫〈望岳〉诗:「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。」
  3. 断绝、舍弃。如:「割爱」。汉·王充《论衡·本性》:「长大之后,禁情割欲,勉厉为善矣。」
  1. 灾害。《书经·大诰》:「天降割于我家。」
肌肤(肌膚)jī fū
(1).肌肉与皮肤。《礼记·礼运》:“故礼义也者,人之大端也,所以讲信脩睦,而固人之肌肤之会,筋骸之束也。”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“夫刑至断支体,刻肌肤,终身不息,何其楚痛而不德也,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!” 唐 杜甫 《哀王孙》诗:“已经百日窜荆棘,身上无有完肌肤。” 碧野 《没有花的春天》第十三章:“入夏的夜气在这山野之间仍然散布着一种浸人肌肤的森凉。”
(2).喻最亲近或亲密者。犹骨肉。 汉 董仲舒 《春秋繁露·玉杯》:“《春秋》不讥其前,而顾讥其后,必以三年之丧,肌肤之情也。”《汉书·叙传上》:“高四皓之名,割肌肤之爱。”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:“不立 戚夫人 子。” 清 梅曾亮 《杨忠武公赞》:“公以宿威,首执 楚 俘,提军 陕 略,斩虺搜狐,死士百人,爱同肌肤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攀缘(攀緣)pān yuán
(1).援引他物而上;攀拉援引。《三国志·吴志·吾粲传》:“其大船尚存者,水中生人皆攀缘号呼。” 清 刘大櫆 《游凌云图记》:“於是擕童幼,挈壶觴,逶迤而来,攀缘以登。” 丁玲 《两个家庭》:“舅母家和 陈 家的后院,只隔一个竹篱,本来篱笆上面攀缘着许多扁豆叶子,现在都枯落下来。”
(2).依附;投靠。 宋 曾巩 《谢杜相公书》:“煢煢路隅,无攀缘之亲;一见之旧,以为之託。” 清 唐孙华 《客有作诗寄魏武者辄亦效颦题四绝》之二:“携养当年市国权,舆金輦璧费攀缘。” 郭沫若 《阳春别》:“他回到 上海 五个月,找事找不到手,也没有人可以攀缘。”
(3).牵挽。 明 刘基 《长安有狭邪行》:“峻滑无澁踵,攀缘有牵裾。” 沈从文 《边城》一:“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,慢慢地牵船过对岸去。”
(4).佛教谓心随外境纷驰而多变。因如猿攀树枝摇曳不定,故云。 明 真鉴 《楞严经正脉疏》悬示上:“诸众生以攀缘心为自性者。” 唐 元稹 《悟禅寄胡杲》诗之二:“病宜多宴坐,贫似少攀缘。” 宋 王安石 《与宝觉宿龙华》诗之二:“世间投老断攀缘,忽忆东游已十年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去 qù《國語辭典》

去 [ qù ]

  1. 往、到。与「来」相对。如:「去学校」、「去郊游」、「去餐馆吃饭」。唐·李白〈赠韦秘书子春〉诗二首之二:「终与安社稷,功成去五湖。」
  2. 离开。如:「去职」。《汉书·卷八五·何武传》:「去后常见思。」
  3. 死亡。明·汤显祖《牡丹亭·第二七出》:「杜衙小姐去三年,待与招魂上九天。」
  4. 距离。如:「去古已远。」唐·李白〈蜀道难〉:「连峰去天不盈尺,枯松倒挂倚绝壁。」
  5. 送、发出。如:「去信」、「去电报」。
  6. 除掉。如:「去一层皮。」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·卷三·辩证一》:「不求去碍,而欲见不颠倒,难矣哉!」
  7. 放弃。《庄子·大宗师》:「离形去知。」《汉书·卷九四·匈奴传上》:「得汉食物皆去之,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。」
  8. 失掉。如:「大势已去」。《史记·卷八七·李斯传》:「胥人者,去其几也。」
  1. 过去的。如:「去年」。《文选·曹操·短歌行》:「譬如朝露,去日苦多。」
  1. 表示事情的进行。相当于「啊」、「了」。如:「他睡觉去了。」、「他上班去了。」唐·李贺〈沙路曲〉:「断烬遗香褭翠烟,烛骑啼乌上天去。」宋·苏轼〈海棠〉诗:「只恐夜深花睡去,故烧高烛照红妆。」
  1.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。参见「去声 」条。
  2. 姓。如汉代有去卑。
亲爱(親愛)qīn ài
(1).亲近喜爱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。”《汉书·张禹传》:“ 禹 心亲爱 崇 ,敬 宣 而疏之。” 宋 范仲淹 《赠大理寺丞蔡君墓表》:“故参知政事 文忠公 ,视君诸父也,君亲爱之,过于己子。”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狐梦》:“何预汝事,三日郎君,便如许亲爱耶!” 刘半农 《战败了归来》诗:“家乡的景物都已完全改变了,一班亲爱的人们都已不见了。”
(2).亲近喜爱的人。《韩非子·难三》:“凡人於其亲爱也,始病而忧,临死而惧,已死而哀。” 唐 包佶 《岭下卧疾寄刘长卿员外》诗:“唯有贫兼病,能令亲爱疏。” 明 高启 《魏夫人宋氏墓志铭》:“当敛者县之椸,餘悉散诸亲爱。” 清 孙枝蔚 《行人》诗:“茅舍逢贤主,即同亲爱看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
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

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