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赋新诗发宫徵,书于屋壁彰厥美。

王迥唐代〕《同孟浩然宴赋(一作题壁歌)

屈宋英声今止已,江山继嗣多才子。作者于今尽相似,
聚宴王家其乐矣。共赋新诗发宫徵,书于屋壁彰厥美。

词典释义

  (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)
新诗宫徵屋壁

共 gòng/gōng《國語辭典》

共 [ gòng ]

  1. 一起、一同。如:「共鸣」、「共存」、「和平共处」。《史记·卷八·高祖本纪》:「天下共立义帝,北面事之。」
  2. 合、总计。如:「共计」、「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。」
  1. 分享、合用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「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,敝之而无憾。」
  1. 相同的。如:「共识」、「共相」。
  1. 跟、和。唐·王勃〈滕王阁序〉:「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」元·关汉卿《救风尘·第一折》:「姻缘簿全凭我共你,谁不待拣个称意的?」

共 [ gǒng ]

  1. 双手抱拳。《荀子·赋》:「圣人共手,时几将矣。」通「拱」。
  2. 环绕、护卫。《论语·为政》:「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。」通「拱」。

共 [ gōng ]

  1. 供给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年》:「行李之往来,共其乏困,君亦无所害。」通「供」。
  1. 恭敬。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:「父义,母慈,兄友,弟共,子孝。」通「恭」。
  1. 姓。如黄帝时有共鼓。
赋 ( 賦 ) fù
赋 [ fù ]
  1. 旧指田地税:田~。~税。
  2.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。
  3. 念诗或作诗:登高~诗。
  4. 给予,亦特指生成的资质:~予。~有。天~。禀~。
  5. 古同“”,铺陈,分布。
新诗(新詩)xīn shī
(1).新的诗作。 晋 张华 《答何劭诗》之一:“良朋貽新诗,示我以游娱。” 唐 杜甫 《解闷》诗之七:“陶冶性灵存底物?新诗改罢自长吟。” 清 黄遵宪 《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》诗:“海外偏留文字缘,新诗脱口每争传。”
(2).指“五四”以来的白话诗。 毛泽东 《关于诗的一封信》:“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。” 李一氓 《〈阿英文集〉序》:“你写新诗,我填旧词,也是个诗人高唱的时代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发 ( 發 髮 ) fā/fà
发 [ fā ]
  1. 交付,送出:分~。~放。~行(批发)。
  2. 放,射:~射。百~百中。焕~。
  3. 表达,阐述:~表。~凡(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)。阐~。
  4. 散开,分散:~散。
  5. 开展,张大,扩大:~展。~扬。
  6. 打开,揭露:~现。~掘。
  7. 产生,出现:~生。~愤。奋~。
  8.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:~面。
  9. 显现,显出:~病。~抖。~憷。
  10. 开始动作:~动。
  11. 引起,开启:启~。~人深省。
  12. 公布,宣布:~布。~号施令。
  13. 量词,用于枪弹、炮弹。
发 [ fà ]
◎ 人的前额、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:头~。鬓~。怒~冲冠。
    宫徵 gōng zhǐ
    1.古代五音中宫音与徵音的并称。 汉 刘向 《说苑·善说》:“ 雍门子周 引琴而鼓之,徐动宫徵,微挥羽角,切终而成曲。” 三国 魏 嵇康 《琴赋》:“羽角俱起,宫徵相证。” 唐 杜牧 《感怀诗》:“急热同手足,唱和如宫徵。” 清 赵翼 《偶书》诗:“两耳未甚聋,已难辨宫徵。”
    2.泛指乐曲。 宋 秦观 《点绛唇》词:“月转乌啼,画堂宫徵生离恨。” 清 洪升 《长生殿·传概》:“先圣不曾删《郑》《卫》,吾儕取义翻宫徵。”
    3.泛指声调。 南朝 齐 陆厥 《与沈约书》:“前英已早识宫徵,但未屈曲指的,若今论所申。” 唐 房玄龄 《谏伐高丽表》:“文锋既振,则宫徵自谐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    书 ( 書 ) shū
    书 [ shū ]
    1. 成本的著作:~籍。~刊。~稿。~香。~卷气(指在说话、作文、写字、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)。~生气(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)。
    2. 信:~信。~札。~简。~函。
    3. 文件:证~。说明~。
    4. 写字或写的字:~法。~写。~桌。~案。~画。
    5. 写文章:大~特~。罄竹难~。
    6. 字体:草~。隶~。楷~。
    7. 古书名,《尚书》的简称(亦称“书经”)。
    8.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:说~。听~。
    于 ( 於 ) yú《國語辭典》

    于 [ yú ]

    1. 去、往。《文選·曹植·責躬詩》:「煢煢僕夫,于彼冀方。」
    2. 取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「晝爾于茅,宵爾索綯。」《孟子·萬章下》:「殺越人于貨,閔不畏死,凡民罔不譈。」
    1. 在。《儀禮·士昏禮》:「婿立于門外。」同「於 」。
    2. 以、用。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:「楚自克庸以來,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,于民生之不易,禍至之無日,戒懼之不可以怠。」
    3. 對、對於。《詩經·邶風·泉水》:「有懷于衛,靡日不思。」
    4. 至、到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「以恬養性,以漠處神,則入于天門。」
    5. 依照。《書經·盤庚下》:「歷告爾百姓于朕志。」
    6. 為了。《孟子·萬章上》:「唯茲臣庶,女其于予治。」
    1. 和、與。《書經·康誥》:「告汝德之說,于罰之行。」
    1. 用於句首或句中,無義。如:「鳳凰于飛」。《詩經·周南·葛覃》:「黃鳥于飛。」
    2. 用於句尾,表示疑問的語氣。《呂氏春秋·審應覽·審應》:「然則先王聖于?」同「乎 」。
    1. 姓。如明代有于謙。

    于 [ xū ]

    1. 表示感嘆的意思。《詩經·周南·麟之趾》:「于嗟麟兮。」通「吁」。
    屋壁 wū bì
    (1).房屋的夹墙。《书序》:“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。” 汉 刘歆 《移书让太常博士》:“《尚书》初出於屋壁,朽折散絶。”
    (2).指 孔 壁所藏之典籍。 唐 李商隐 《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》:“屋壁餘无几,焚阬逮可伤。”
    (3).房屋的墙壁。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:“桃汤赭鞭鞭洒屋壁。” 唐 元稹 《翰林学士承旨记》:“昔 鲁共王 餘 画先贤於屋壁以自警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    彰 zhāng《國語辭典》

    彰 [ zhāng ]

    1. 明显。《书经·仲虺之诰》:「克宽克仁,彰信兆民。」汉·王充《论衡·书解》:「德弥彰者人弥明。」
    1. 表露、宣扬。《书经·毕命》:「彰善瘅恶,树之风声。」汉·王充《论衡·自纪》:「好自周,不肯自彰。」
    1. 姓。如汉代有彰章。
    厥 jué《國語辭典》

    厥 [ jué ]

    1. 气闷而晕倒。如:「昏厥」、「晕厥」。
    1. 他的、那个。如:「大放厥词」、「允执厥中」。《书经·禹贡》:「厥土惟白壤,厥赋惟上上错,厥田惟中中。」《文选·贾谊·吊屈原文》:「遭世罔极兮,乃殒厥身。」同「其 」。
    1. 于是、才。《文选·司马迁·报任少卿书》:「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。」
    2. 之、以。《书经·无逸》:「自时厥后,立王生则逸。」
    1. 语助词,无义。南朝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·诠赋》:「斯盖别诗之原始,命赋之厥初也。」
    美 měi《國語辭典》

    美 [ měi ]

    1. 漂亮、好看。如:「華美」、「貌美」、「她長得十分甜美。」
    2. 好、善。如:「鮮美」、「完美」、「價廉物美」、「盡善盡美」。
    3. 得意。如:「少臭美了!」
    1. 漂亮的女子。《詩經·鄭風·野有蔓草》:「有美一人,清揚婉兮。」
    2. 泛指好的德性、事物等。如:「君子有成人之美」。《管子·五行》:「然後天地之美生。」
    3. 美國的簡稱。如:「中、美、英、法。」
    4. 美洲的簡稱。如:「南美」、「北美」、「歐美國家」。
    1. 誇讚、褒獎。如:「讚美」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「然則今有美堯、舜、湯、武、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,必為新聖笑矣。」
    2. 使變善變好。如:「養顏美容」。

  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

    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