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恍惚,直彰昭。
缘遇离苦海,修真寂真寥。向真风里捉真飙。种琪瑶真真,瑞满青霄。
引真个玉兔,真个金难,自是能消。更收聚真龙真虎,缭绕真象肯偏饶。
真恍惚,直彰昭。见真婴真姹相招。访真离真坎真处,要真真相济服灵苗。
忽结亘古真容,因真清净,功力和调。蓬岛去,拜礼重阳师父,永逍遥。
词典释义
(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)真 zhēn《國語辭典》
真 [ zhēn ]
形- 纯正的、不虚假的。如:「真面目」、「真心诚意」。《庄子·田子方》:「其为人也真 。」
- 的确、实在。如:「真好」、「真棒」。《汉书·卷九四·匈奴传下》:「唯北狄为不 然,真中国之坚敌也。」
- 道家称得道成仙的人。如:「太乙真人」、「真人不露相」。《红楼梦·第二五回 》:「魇魔法叔嫂逢五鬼,红楼梦通灵遇双真。」
- 自然、本性。如:「天真」。《庄子·秋水》:「谨守而勿失,是谓反其真。」
- 肖像、画像。如:「写真」、「留真」。
- 实授的官职。《汉书·卷一二·平帝纪》:「吏在位二百石以上,一切满秩如真。」
- 姓。如汉代有真玄菟。
恍惚 huǎng hū
亦作“ 恍忽 ”。
(1).迷离,难以捉摸。《韩非子·忠孝》:“世之所为烈士者……为恬淡之学,而理恍惚之言。臣以为恬淡,无用之教也;恍惚,无法之言也。”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於是乎周览泛观,瞋盼轧沕,芒芒恍忽,视之无端,察之无崖。” 唐 杜甫 《西阁》诗之二:“恍惚寒江暮,逶迤白雾昏。” 明 王鏊 《震泽长语·仙释》:“世有恍惚不可知者三:鬼神也,神仙也,善恶之报应也。” 鲁迅 《〈准风月谈〉前记》:“一切含胡和恍忽之点,都归在作者身上了。”
(2).迷茫;心神不宁。《东观汉记·郅恽传》:“令为狂疾,恍惚不自知所言。” 唐 钟辂 《前定录·袁孝叔》:“母尝得疾恍惚,踰月不痊。”《敦煌变文集·降魔变文》:“六师战惧惊嗟,心神恍忽。” 明 沈鲸 《双珠记·狱中冤恨》:“不幸良人遭困顿,精神恍惚如醺。” 欧阳予倩 《木兰从军》第十二场:“议论元帅?那我非但不敢,而且不忍,只是我这几天有些神思恍惚。”
(3).倏忽,瞬息之间。 南朝 宋 鲍照 《代昇天行》:“翩翻类迴掌,恍忽似朝荣。” 黄节 补注引 吕延济 曰:“翩翻、怳惚,谓须臾间也。”《醒世恒言·隋炀帝逸游召谴》:“帝忽悟其已死,叱之……恍惚不见,帝兀然不自知,惊悸移时。”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霍女》:“女推儿榻上,恍惚已杳。”
(4).形容疾速。 唐 李白 《天马歌》:“鸡鸣刷 燕 晡秣 越 ,神行电迈躡恍惚。”
(5).仿佛;近似。 宋 叶适 《宋故中散大夫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张公行状》:“其树林巖石,幽茂深阻,恍惚隔尘世。” 明 胡应麟 《诗薮·古体中》:“而其叙致周折,语意神奇处,更千百年大臣国工,殫精竭力不能恍惚。” 杨朔 《印度情思》:“一睁眼,只见身边的星星,地面的灯火,密密点点的,恍惚是天上地下撒满珍珠,连成一片。”
(6).轻忽。《后汉书·冯衍传下》:“华芳曄其发越兮,时恍忽而莫贵。” 李贤 注:“恍忽,犹轻忽也。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(1).迷离,难以捉摸。《韩非子·忠孝》:“世之所为烈士者……为恬淡之学,而理恍惚之言。臣以为恬淡,无用之教也;恍惚,无法之言也。”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於是乎周览泛观,瞋盼轧沕,芒芒恍忽,视之无端,察之无崖。” 唐 杜甫 《西阁》诗之二:“恍惚寒江暮,逶迤白雾昏。” 明 王鏊 《震泽长语·仙释》:“世有恍惚不可知者三:鬼神也,神仙也,善恶之报应也。” 鲁迅 《〈准风月谈〉前记》:“一切含胡和恍忽之点,都归在作者身上了。”
(2).迷茫;心神不宁。《东观汉记·郅恽传》:“令为狂疾,恍惚不自知所言。” 唐 钟辂 《前定录·袁孝叔》:“母尝得疾恍惚,踰月不痊。”《敦煌变文集·降魔变文》:“六师战惧惊嗟,心神恍忽。” 明 沈鲸 《双珠记·狱中冤恨》:“不幸良人遭困顿,精神恍惚如醺。” 欧阳予倩 《木兰从军》第十二场:“议论元帅?那我非但不敢,而且不忍,只是我这几天有些神思恍惚。”
(3).倏忽,瞬息之间。 南朝 宋 鲍照 《代昇天行》:“翩翻类迴掌,恍忽似朝荣。” 黄节 补注引 吕延济 曰:“翩翻、怳惚,谓须臾间也。”《醒世恒言·隋炀帝逸游召谴》:“帝忽悟其已死,叱之……恍惚不见,帝兀然不自知,惊悸移时。”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霍女》:“女推儿榻上,恍惚已杳。”
(4).形容疾速。 唐 李白 《天马歌》:“鸡鸣刷 燕 晡秣 越 ,神行电迈躡恍惚。”
(5).仿佛;近似。 宋 叶适 《宋故中散大夫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张公行状》:“其树林巖石,幽茂深阻,恍惚隔尘世。” 明 胡应麟 《诗薮·古体中》:“而其叙致周折,语意神奇处,更千百年大臣国工,殫精竭力不能恍惚。” 杨朔 《印度情思》:“一睁眼,只见身边的星星,地面的灯火,密密点点的,恍惚是天上地下撒满珍珠,连成一片。”
(6).轻忽。《后汉书·冯衍传下》:“华芳曄其发越兮,时恍忽而莫贵。” 李贤 注:“恍忽,犹轻忽也。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直 zhí《國語辭典》
直 [ zhí ]
形- 不弯曲的。如:「笔直」、「直线」。
- 不邪曲,没有私心的。如:「正直」、「耿直」。
- 纵的、竖的。如:「直行书写」、「铅直线」。
- 行为或性格坦白爽快。如:「心直口快」、「直性子」。
- 呆板、僵硬。如:「两眼发直」、「双腿僵直」。
- 但、只、不过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「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」
- 竟然、居然。金·元好问〈水调歌头·恨人闲〉词:「恨人闲、情是何物,直教生死相许?」《水浒传·第一回》:「我直如此有眼不识真师,当面错过。」
- 没有间隔的。参见「直达 」条。
- 抵得上。《史记·卷三○·平准书》:「乃以白鹿皮方尺,缘以藻缋,为皮币,直四十万。」通「值」。
- 抵挡。《汉书·卷二三·刑法志》:「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。」
- 当班、站勤。《金史·卷一七·哀宗本纪上》:「日二人直,备顾问。」通「值」。
- 报酬、酬金。《后汉书·卷四七·班超传》:「为官写书,受直以养老母。」
- 姓。如汉代有直不疑。
彰 zhāng《國語辭典》
彰 [ zhāng ]
形- 明显。《书经·仲虺之诰》:「克宽克仁,彰信兆民。」汉·王充《论衡·书解》:「德弥彰者人弥明。」
- 表露、宣扬。《书经·毕命》:「彰善瘅恶,树之风声。」汉·王充《论衡·自纪》:「好自周,不肯自彰。」
- 姓。如汉代有彰章。
昭 zhāo《國語辭典》
昭 [ zhāo ]
形- 明亮、光明。《詩經·大雅·抑》:「昊天孔昭,我生靡樂。」
- 明顯的。如:「天理昭昭」。
- 光線。《呂氏春秋·審分覽·任數》:「目之見也藉於昭,心之知也藉於理。」
- 古代祖先宗廟的排列次序。始祖廟居中,左為昭,右為穆。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「大伯、虞仲,大王之昭也。」
- 姓。如戰國時楚國有昭奚恤。
- 顯揚、使彰明。《左傳·定公四年》:「以昭周公之明德。」《文選·諸葛亮·出師表》:「論其刑賞,以昭陛下平明之理。」
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
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