蒲葵呼扇腕欲摇,絺绤捐衣汗犹滴。

周紫芝宋代〕《八月二十一日大热夜半微凉

八月大地千里赤,蓐收权轻苦无力。未许寒蝉饱风露,聊为秋蚊增羽翼。

蒲葵呼扇腕欲摇,絺绤捐衣汗犹滴。谁遣秋风半夜来,先向高梧寄消息。

词典释义

  (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)
蒲葵呼扇絺绤

蒲葵 pú kuí
(1).常绿乔木,叶子大,大部分掌状分裂,裂片长披针形,圆锥花序,生在叶腋间,花小,果实椭圆形,成熟时黑色。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,叶子可以做扇子。 晋 嵇含 《南方草木状·蒲葵》:“蒲葵如栟櫚而柔薄,可为葵笠,出 龙川 。”
(2).指蒲葵扇。 宋 孙奕 《履斋示儿编·杂记·人物异名》:“扇曰六角、蒲葵、白羽。” 明 徐渭 《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》诗之三:“吾乡恶热连年更,带得蒲葵上海航。” 清 曹寅 《和芷园消夏·葵扇》:“老槐门巷风犹昔,来捉蒲葵得几人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呼扇 hū shàn
亦作“ 呼搧 ”。 扑扇;拍打。 萧乾 《未带地图的旅人》:“它呼扇着翅膀,贴着地面飞走了。” 魏巍 《东方》第三部第六章:“他那栽绒帽的帽耳朵,早在几十里以外就翻起来,可是又没有系好,一走就呼扇呼扇的。” 任红峰 《苏环打虎》:“哗楞楞--哗楞楞两阵子大风吹得屋檐直呼搧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腕 wàn《國語辭典》

腕 [ wàn ]

  1. 前臂与手掌相连的关节部位。如:「手腕」、「扼腕」。《墨子·大取》:「断指与断腕,利于天下,相若无择也。」也称为「腕子」。
欲 yù《國語辭典》

欲 [ yù ]

  1. 愿望,想得到满足的意念。如:「食欲」、「欲望」。《易经·损卦·象曰》:「山下有泽损,君子以惩忿窒欲。」
  2. 情欲。《礼记·乐记》:「君子乐得其道;小人乐得其欲。」汉·郑玄·注:「欲,谓淫邪也。」同「欲 」。
  1. 期望、希求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「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」唐·韩愈〈师说〉: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,欲人之无惑也难矣。」
  1. 想要。如:「欲哭无泪」、「畅所欲言」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」
  2. 将要。如:「摇摇欲坠」。唐·许浑〈咸阳城东楼〉诗:「溪云初起日沉阁,山雨欲来风满楼。」
摇 ( 搖 ) yáo
摇 [ yáo ]
  1. 摆动:~曳。~晃。~荡。~篮。动~。~摆。~头摆尾。~~欲坠。扶~直上。
  2. 往上升:风举云~。
絺绤(絺綌)chī xì
葛布的统称。葛之细者曰絺,粗者曰綌。引申为葛服。《周礼·地官·掌葛》:“掌葛掌以时徵絺綌之材于山农。” 唐 李白 《黄葛篇》:“闺人费素手,採缉作絺綌,缝为絶国衣,远寄 日南 客。” 康有为 《上清帝第五书》:“譬凌寒而衣絺綌,当涉川而策高车,纳侮招尤,莫此为甚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捐 juān《國語辭典》

捐 [ juān ]

  1. 舍弃、抛弃。如:「为国捐躯」。《说文解字·手部》:「捐,弃也。」《楚辞·屈原·九歌·湘君》:「捐余玦兮江中,遗余佩兮醴浦。」《文选·李陵·答苏武书》:「宁有背君亲 、捐妻子,而反为利者乎?」
  2. 除去。《字汇·手部》:「捐,除去。」《孟子·万章上》:「父母使舜完廪,捐阶,瞽瞍焚廪。」
  3. 奉献财物帮助别人。如:「捐献」、「募捐」、「捐款救灾」、「捐粮赈济」。
  4. 旧时称以金钱买得官职。如:「捐官」。《红楼梦·第一三回》:「贾珍心中打算定了主意,因而趁便就说要与贾蓉捐个前程的话。」
  1. 人民向政府缴纳的税金。如:「房捐」、「地捐」、「税捐」。
衣 yī《國語辭典》

衣 [ yī ]

  1. 人身上所穿,用來蔽體禦寒的東西。通常用布帛、皮革或各種纖維質料做成。如:「毛衣」、「雨衣」、「睡衣」。
  2. 包在物體外的東西。如:「書衣」、「胞衣」、「糖衣藥丸」。
  3. 蔬菜、果實外的薄皮。唐·李建勳〈宿友人山居寄司徒相公〉詩二首之一:「隔紙烘茶蕊,移鐺剝芋衣。」
  4. 特指苔蘚等延貼地面、岩石或樹皮上生長的隱花植物。如:「苔衣」、「地衣」。唐·白居易〈營閒事〉詩:「暖變牆衣色,晴催木筆花。」
  5. 姓。如明代有衣守信。
  6. 二一四部首之一。

衣 [ yì ]

  1. 穿。《論語·子罕》:「衣敝縕袍,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,其由也與?」《荀子·富國》:「故天子袾裷衣冕,諸侯玄裷衣冕。」
  2. 覆蓋。《易經·繫辭下》:「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。」《管子·度地》:「以徒隸給大雨,隄防可衣者衣之。」
  3. 倚靠。《書經·康誥》:「今民將在祇遹乃文考,紹聞衣德言。」元·關漢卿《雙赴夢·第四折》:「衣的我奉玉甌,進御酒,一齊山壽。」
汗 hàn/hán《國語辭典》

汗 [ hàn ]

  1. 由动物皮肤的毛细孔所排泄出的液体。如:「冷汗」、「盗汗」、「汗流浃背」、「挥汗如雨」。唐·李绅〈古风〉诗二首之二:「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」
  2. 姓。如战国时楚国有汗明。
  1. 流汗、使出汗。《汉书·卷六四下·王襃传》:「匈喘肤汗,人极马倦。」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「卿面何以汗?」

汗 [ hán ]

  1. 参见「[[可汗]]」条。
犹 ( 猶 ) yóu
犹 [ yóu ]
  1. 相似,如同:~如。过~不及。
  2. 尚且:~且。~自。困兽~斗(喻濒于失败的人,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)。
  3. 〔~豫〕迟疑不决。
  4. 〔~疑〕迟疑。
  5. 仍然,还(hái ):~然。记忆~新。
滴 dī《國語辭典》

滴 [ dī ]

  1. 点状的液体。如:「水滴」、「雨滴」、「汗滴」。
  2. 量词。计算液体下滴数量的单位。如:「几滴雨」、「两滴眼泪」、「数滴汗水」。
  1. 液体呈点状往下掉。如:「汗水直往下滴。」、「滴上眼药水。」南唐·李煜〈忆江南·多少泪〉词:「心事莫将和泪滴,凤笙休向月明吹。」宋·陆游〈江上对酒作〉诗:「把酒不能饮,苦泪滴酒觞。」

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

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