悟来籁静声沈后,太宇澄空意自冥。

黄公辅明代〕《叱石八景 其五 松冈月露

峻岭长松傲雪青,高悬夜月照林坰。清含沆瀣珠光缀,润滴莓苔鹤梦醒。

不问金茎擎掌冷,但看玉液点芳馨。悟来籁静声沈后,太宇澄空意自冥。

词典释义

  (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)
沈后澄空

悟 wù《國語辭典》

悟 [ wù ]

  1. 明白、觉醒。如:「觉悟」、「执迷不悟」、「恍然大悟」。《史记·卷六·秦始皇本纪》:「三主惑而终身不悟,亡,不亦宜乎?」
  2. 启发他人使其觉悟。汉·崔骃〈达旨〉:「唐且华颠以悟秦,甘罗童牙而报赵。」《宋史·卷四三三·儒林传三·杨万里传》:「臣闻古者人君,人不能悟之,则天地能悟之。」
  1. 姓。如汉代有悟明极。
来 ( 來 ) lái
来 [ lái ]
  1.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,与“”、“”相对:~回。~往。过~。归~。~鸿去燕(喻来回迁徙,不能在一地常住;亦喻书信来往)。
  2. 从过去到现在:从~。向~。
  3. 现在以后,未到的时间:~年。将~。~日方长。
  4.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,表示约略估计:二百~头猪。
  5. 做某个动作:胡~。
  6. 用在动词前,表示要做某事:大家~动脑筋。
  7. 用在动词后,表示做过(一般均可用“来着”):昨天他哭~。
  8. 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的趋向:上~。
  9. 表示发生:暴风雨~了。
  10. 在数词一、二、三后面,表示列举理由:这台收录机一~音质好,二~价钱便宜,我就买了。
  11. 用做诗、歌词中的衬字:八月里~桂花香。
  12. 表示语气,归去~兮!
  13. 姓。
籁 ( 籟 ) lài
籁 [ lài ]
  1. 古代的一种箫。
  2. 孔穴里发出的声音,泛指声响:天~。万~俱寂。
静 ( 靜 ) jìng《國語辭典》
  1. 「静 」的异体字。
声 ( 聲 ) shēng
声 [ shēng ]
  1.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:~音。~带。
  2. 消息,音讯:~息。不通~气。
  3. 说出来让人知道,扬言,宣称:~明。~辩(公开辩白)。~泪俱下。~嘶力竭。
  4. 名誉:名~。
  5. 音乐歌舞:~伎(女乐,古代的歌姬舞女)。~色。
沈后(沈後)shěn hòu
落后。 宋 范仲淹 《上张侍郎启》:“詎兴沉后之嗟,尚冀腾夷之遇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太 tài《國語辭典》

太 [ tài ]

  1. 過甚。如:「太多」、「太熱」、「太客氣了!」
  2. 形容程度極高(多用於肯定)​。如:「太偉大了!」、「太精細了!」
  3. 很(多用於否定)​。如:「不太好」、「不太妙」。
  1. 極、最。如:「太古」、「太始」。
  2. 高或大。如:「太學」、「太空」。
  3. 身分、輩分最高或更高的。如:「太老伯」、「太老師」、「太夫人」。
  1. 稱謂:➊ ​ 用以尊稱輩分極高的長輩。如:「祖太」、「阿太」。➋ ​ 參見「[[太太]]」條。
宇 yǔ《國語辭典》

宇 [ yǔ ]

  1. 屋簷。《易经·系辞下》:「上古穴居而野处,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,上栋下宇,以待风雨,盖取之大壮。」
  2. 房屋。如:「屋宇」。《楚辞·宋玉·招魂》:「高堂邃宇,槛层轩些。」宋·苏轼〈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〉词:「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」
  3. 疆域、国境。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「或无难以丧其国,失其守宇。」《文选·枚乘·七发》:「今时天下安宁,四宇和平。」
  4. 上下四方,为整个空间的总称。如:「宇宙」、「寰宇」。《荀子·富国》:「万物同宇而异体,无宜而有用。」
  5. 人的仪表、风度。如:「眉宇」、「气宇轩昂」。《晋书·卷七九·谢安传》:「神识沉敏,风宇条畅。」
澄空 chéng kōng
明净的天空。 唐 常建 《张山人弹琴》诗:“玄鹤下澄空,翩翩舞松林。” 宋 曹勋 《宴清都》词:“野水澄空,远山随眼,笋舆乘兴 庐阜 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意 yì《國語辭典》

意 [ yì ]

  1. 意思。《易经·系辞上》:「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」唐·杜牧〈答庄充书〉:「是意能 遣辞,辞不能成意,大抵为文之旨如此。」
  2. 见解、看法。唐·柳宗元〈桐叶封弟辨〉:「周公曰:『天子不可戏。』乃封小弱弟于唐。吾意不然。」
  3. 私念、成见。《论语·子罕》:「子绝四: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。」
  4. 情趣。如:「春意」、「醉意」。南朝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·神思》:「登山则情满 于山,观海则意溢于海。」唐·杜甫〈登兖州城楼〉诗:「从来多古意,临眺独踌躇 。」
  5. 情感。唐·杜甫〈送李校书二十六韵〉:「临岐意颇切,对酒不能吃。」唐·刘禹锡 〈竹枝词〉九首之二:「花红易衰似郎意,水流无限似侬愁。」
  6. 愿望。如:「称心如意」。《吕氏春秋·仲冬纪·长见》:「申侯伯善持养吾意,吾所欲,则先我为之。」
  7. 内心、胸襟。《汉书·卷一·高帝纪上》:「宽仁爱人,意豁如也。」
  8. 姓。如明代有意秀。
  1. 怀疑。《韩非子·存韩》:「为计而使诸侯有意伐之心,至殆也。」《汉书·卷四七·文三王传·梁孝王刘武传》:「于是天子意梁,逐贼,果梁使之。」
  2. 猜测、推测。如:「出其不意」。《庄子·胠箧》:「夫妄意室中之藏,圣也。」《管子·小问》:「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。」
  3. 考虑。《诗经·小雅·正月》:「终逾绝险,曾是不意。」《礼记·王制》:「意论轻重之序,慎测浅深之量,以别之。」
  1. 或。《墨子·明鬼下》:「岂女为之与?意鲍为之与?」《庄子·盗跖》:「知不足邪?意知而力不能行邪?」通「抑」。
自 zì《國語辭典》

自 [ zì ]

  1. 起源的地方。如:「其来有自」。清·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履部》:「自,自之通训当为始。」《礼记·中庸》:「知风之自,知微之显,可以入德也。」
  2. 姓。如明代有自勖。
  3. 二一四部首之一。
  1. 己身。如:「自言自语」、「自给自足」、「自以为是」、「各人自扫门前雪,休管 他人瓦上霜。」
  1. 主动。如:「自觉」、「自愿」。
  2. 本来。唐·白居易〈嵩阳观夜奏霓裳〉诗:「开元遗曲自凄凉,况近秋天调是商。」
  3. 自然、当然。如:「自不待言」、「公道自在人心」。《老子·第五七章》:「我无为而民自化,我好静而民自正。」《红楼梦·第四回》:「姊姊们暮年相见,自不必说悲喜交集,泣笑叙阔一番。」
  4. 依然。唐·王勃〈滕王阁〉诗:「阁中帝子今何在?槛外长江空自流。」
  1. 从、由。如:「自古以来」、「自远而近」。《论语·学而》:「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」唐·柳宗元〈石渠记〉:「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,得石渠,民桥其上。」
  1. 如果,表示假设的语气。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「自非圣人,外宁必有内忧。」
  2. 虽然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:「自吾母而不得吾情,吾恶乎用吾情?」《史记·卷三○·平准书》:「自天子不能具钧驷,而将相或乘牛车。」
冥 míng《國語辭典》

冥 [ míng ]

  1. 幽暗。如:「幽冥」。《汉书·卷二七·五行志下之上》:「夷伯,世大夫,正昼雷,其庙独冥。」
  2. 愚昧、不明事理。如:「冥顽不灵」。
  3. 与人死后有关的。如:「冥婚」、「冥器」。
  1. 远离。晋·陶渊明〈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中〉诗:「闲居三十载,遂与尘事冥。」
  2. 暗合、默契。魏·高允〈征士颂〉:「神与理冥,形随流浪。」
  1. 地狱。如:「唐太宗入冥记」。《后汉书·卷二八下·冯衍传》:「伤诚善之无辜兮,赍此恨而入冥。」
  2. 海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「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,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。」
  3. 姓。如汉代有冥都。

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

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