住此草庐无别术,终日凝神惟兀兀。
数朵奇峰如削玉,一溪秋水生寒绿。
幸有白云深处茅,更兼明月坛前竹。
诛茅伐竹结蘧庐,现成山水可樵渔。
随缘随分山中住,收拾摩尼如意珠。
草庐道人贫彻骨,一庐潇洒空无物。
身中有宝不求人,价大难酬不拈出。
朝朝暮暮了身心,山自开花鸟自吟。
未见桑田成海水,夕阳几度锁平林。
住此草庐无别术,终日凝神惟兀兀。
不是十洲三岛仙。亦非阆苑蓬莱客。
是个逍遥无事人,庐中涵蓄一壶春。
窗前明月千年影,枕上清风万劫声。
庐内主人那个是,古今占断清闲地。
忽然洗面摸得鼻,不饮不食亦不寐。
庐空人去烟濛濛,白鹤呼云满碧空。
一瞻元始天尊面,处处为庐处处同。
有个草庐不复小,此是虚空那一竅。
顶头不挂一茎茅,万象森罗为拱斗。
劫火洞然毫末尽,此庐不坏人如旧。
幸有白云深处茅,更兼明月坛前竹。
诛茅伐竹结蘧庐,现成山水可樵渔。
随缘随分山中住,收拾摩尼如意珠。
草庐道人贫彻骨,一庐潇洒空无物。
身中有宝不求人,价大难酬不拈出。
朝朝暮暮了身心,山自开花鸟自吟。
未见桑田成海水,夕阳几度锁平林。
住此草庐无别术,终日凝神惟兀兀。
不是十洲三岛仙。亦非阆苑蓬莱客。
是个逍遥无事人,庐中涵蓄一壶春。
窗前明月千年影,枕上清风万劫声。
庐内主人那个是,古今占断清闲地。
忽然洗面摸得鼻,不饮不食亦不寐。
庐空人去烟濛濛,白鹤呼云满碧空。
一瞻元始天尊面,处处为庐处处同。
有个草庐不复小,此是虚空那一竅。
顶头不挂一茎茅,万象森罗为拱斗。
劫火洞然毫末尽,此庐不坏人如旧。
词典释义
(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)住 zhù《國語辭典》
住 [ zhù ]
動- 長期居留。如:「我住在臺北市。」唐·崔顥〈長干曲〉四首之一:「君家何處住?妾住在橫塘。」
- 歇宿。如:「借住一宿」。
- 停止。如:「住手」、「住口」。《紅樓夢·第七回》:「只見迎春、探春二人,正在窗下圍棋。周瑞家的將花送上,說明緣故。他二人忙住了棋,都欠身道謝。」
- 表示牢固或穩當。如:「記住」、「拿住」、「站住」。《紅樓夢·第三三回》:「賈政還欲打時,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。」
- 表示停頓或靜止。如:「愣住了」、「呆住了」。
此 cǐ《國語辭典》
此 [ cǐ ]
代- 这个。与「彼」相对。如:「此人」、「特此公告」、「不分彼此」。
- 如此、这样。北周·庾信〈哀江南赋〉:「惜天下之一家,遭东南之反气,以鹑首而赐秦,天何为而此醉!」
- 斯、乃、则。《礼记·大学》:「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。」
草庐(草廬)cǎo lú
(1).简陋的草屋。《后汉书·周燮传》:“有先人草庐结于冈畔,下有陂田,常肆勤以自给。” 宋 郭彖 《睽车志》卷三:“﹝ 刘知常 ﹞乃於所居之傍,闢草庐以居,时人谓之‘草庵居士’。”《元史·吴澄传》:“ 澄 所居草屋数间, 程鉅夫 题曰‘草庐’,故学者称之为‘草庐先生’。”
(2).用以谦称自己的住处。 明 刘基 《次韵和王文明绝句》之十七:“草庐不枉达官车,长日惟消满架书。”
(3).犹草野。 晋 刘寔 《崇让论》:“在朝之士相让於上,草庐之人咸皆化之。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(2).用以谦称自己的住处。 明 刘基 《次韵和王文明绝句》之十七:“草庐不枉达官车,长日惟消满架书。”
(3).犹草野。 晋 刘寔 《崇让论》:“在朝之士相让於上,草庐之人咸皆化之。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无别(无别)
王棨芙蓉峰赋耸碧空而出水无别倚斜汉而凌波酷似 ——《韵府拾遗 屑韵》
术 ( 術 ) shù/shú/zhú
术 [ shù ]
- 技艺:技~。艺~。武~。学~。不学无~。
- 方法:战~。权~。心~。
- 古代城市中的道路。
- 同“秫”。黏谷子。《説文•禾部》:“秫,稷之黏者。或省禾。”
- 姓。《章丘志》:“(章丘)縣有术姓,自云金丞相术虎高琪之後。”
- 草名。菊科术属植物的泛称。多年生草本。有白术、苍术等数种。也作“
𦬸”。《爾雅•釋草》:“
𦬸,山薊,楊枹薊。”《集韻•術韻》:“
𦬸,草名。《説文》:‘山薊也。’或作术。”
终日(終日)zhōng rì
(1).整天。《易·乾》:“君子终日乾乾。” 唐 杜甫 《愁坐》诗:“终日忧奔走,归期未敢论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九二回:“自从 司棋 出去,终日啼哭。” 刘半农 《学徒苦》诗:“奔走终日,不敢言苦!”
(2).良久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终日 扁鹊 仰天叹。” 王念孙 《读书杂志·史记五》:“此终日,非谓终一日也。终日犹良久也。言中庶子与 扁鹊 语良久, 扁鹊 乃仰天而叹也。《吕氏春秋·贵卒》篇曰:‘所为贵鍭矢者,为其应声而至;终日而至,则与无至同。’言良久乃至,则与不至同也……良久谓之终日,犹常久谓之终古矣。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(2).良久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终日 扁鹊 仰天叹。” 王念孙 《读书杂志·史记五》:“此终日,非谓终一日也。终日犹良久也。言中庶子与 扁鹊 语良久, 扁鹊 乃仰天而叹也。《吕氏春秋·贵卒》篇曰:‘所为贵鍭矢者,为其应声而至;终日而至,则与无至同。’言良久乃至,则与不至同也……良久谓之终日,犹常久谓之终古矣。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凝神 níng shén
聚精会神。《庄子·达生》:“ 孔子 顾谓弟子曰:‘用志不分,乃凝於神,其痀僂丈人之谓乎。’” 南朝 宋 颜延之 《五君咏·嵇中散》:“形解验默仙,吐论知凝神。” 宋 沈作哲 《寓简》卷六:“每闭门焚香,静对古人,凝神著书。” 清 黄景仁 《题马氏斋头秋鹰图》诗:“凝神看定知是画,是谁扫笔如霜硎。” 叶圣陶 《隔膜·绿衣》:“伊凝神听着,惶急的神情渐渐地转换为慈爱喜悦的笑容。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惟 wéi《國語辭典》
惟 [ wéi ]
动- 思考、思量。《说文解字·心部》:「惟,凡思也。」《史记·卷一三○·太史公自序》:「退而深惟曰:『夫诗书隐约者,欲遂其志之思也。』」《文选·杨恽·报孙会宗书》:「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,而猥随俗之毁誉也。」
- 是、为。《书经·益稷》:「万邦黎献,共惟帝臣。」
- 有。《礼记·缁衣》:「自周有终,相亦惟终。」《文选·张衡·东京赋》:「召伯相宅,卜惟洛食。」
- 仅、独、只有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「无恒产而有恒心者,惟士为能。」
- 但是、只是。如:「病已治好,惟身体仍然虚弱无力。」
- 希望、祈使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「先王无流连之乐,荒亡之行,惟君所行也。」《新唐书·卷一一五·郝处俊传》:「处俊言可从,惟陛下不疑。」
- 发语词,无义。《书经·泰誓上》:「惟十有一年,武王伐殷。」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「惟士无田,则亦不祭。」通「唯」、「维」。
- 用于句中,无义。《书经·皋陶谟》:「百僚师师,百工惟时。」
- 虽然、即使。《史记·卷九二·淮阴侯传》:「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。然臣尝事之,请言项王之为人也。」
- 与、和。《书经·多方》:「告尔四国多方,惟尔殷侯尹民。」
- 则。《书经·吕刑》:「德威惟畏,德明惟明。」
- 以、因为。《书经·盘庚中》:「亦惟汝故,以丕从厥志。」
兀兀 wū wū
(1).高耸貌。 唐 杨乘 《南徐春日怀古》诗:“兴亡山兀兀,今古水浑浑。” 元 李庭 《咸阳怀古》诗:“连鸡势尽霸图新,兀兀宫墙压 渭 滨。” 明 朱权 《荆钗记·参相》:“巍巍驾海紫金梁,兀兀擎天碧玉柱。” 清 孙枝蔚 《邗上酬赠施尚白督学二十韵》:“冻月娟娟白,高云兀兀垂。”
(2).光秃貌。 宋 沈辽 《次韵酬李正甫对雪》:“半积轩砌发幽层,枯树兀兀愁饥鹰。”
(3).孤独貌。 唐 卢延让 《冬除夜书情》诗:“兀兀坐无味,思量谁与邻。” 明 李东阳 《中元谒陵遇雨》诗之十七:“兀兀中流坐,茫茫何处津。” 清 龚自珍 《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》诗:“城南省客夜兀兀,不风尚且凄心神。”
(4).静止貌。 唐 韩愈 《雉带箭》诗:“原头火烧静兀兀,野雉畏鹰出復没。” 宋 秦观 《寄陈季常》诗:“泠泠屋外泉,兀兀原头烧。”
(5).浑沌无知貌。 唐 寒山 《诗》之二三四:“兀兀过朝夕,都不别贤良。好恶总不识,犹如猪及羊。”《古尊宿语录》卷二三:“兀兀随缘任浮沉,不拘春夏及秋冬。” 范文澜 蔡美彪 等《中国通史》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:“所谓兀兀如愚,如聋如哑,心如木石相似,目的是要人‘内无一物,外无所求’。”
(6).痴呆貌。 宋 洪迈 《夷坚丙志·徐世英兄弟》:“忽得惑疾,兀兀如白痴。”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猪嘴道人》:“ 巘 望见,兀兀如痴,寄目不暂瞬。” 郁达夫 《沉沦》:“吃了之后,他兀兀的在草地上坐了一会。”
(7).昏沉貌。 唐 韩愈 《答张彻》诗:“觥秋纵兀兀,猎旦驰駉駉。” 宋 范成大 《次韵徐廷献机宜送自酿石室酒》之三:“百年兀兀同渠住,何处能生半点愁?” 金 元好问 《雁门道中书所见》诗:“金城留旬浹,兀兀醉歌舞。” 清 金农 《次香山驿》诗:“我心兀兀堕渺茫,不随骑吏随艑郎。”
(8).摇晃貌。 元 李孝光 《饮濡须守子衡君宅》诗:“客子东来向 西楚 ,河流兀兀舞轻舠。”
(9).犹矻矻。勤勉貌。 唐 韩愈 《进学解》:“焚膏油以继晷,恒兀兀以穷年,先生之业,可谓勤矣。” 清 汪曰祯 《〈吹网录〉序》:“尝见其兀兀箸书,每草一条,必反覆考榷。” 王毓岱 《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》:“研经仍兀兀,举业復孜孜。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(2).光秃貌。 宋 沈辽 《次韵酬李正甫对雪》:“半积轩砌发幽层,枯树兀兀愁饥鹰。”
(3).孤独貌。 唐 卢延让 《冬除夜书情》诗:“兀兀坐无味,思量谁与邻。” 明 李东阳 《中元谒陵遇雨》诗之十七:“兀兀中流坐,茫茫何处津。” 清 龚自珍 《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》诗:“城南省客夜兀兀,不风尚且凄心神。”
(4).静止貌。 唐 韩愈 《雉带箭》诗:“原头火烧静兀兀,野雉畏鹰出復没。” 宋 秦观 《寄陈季常》诗:“泠泠屋外泉,兀兀原头烧。”
(5).浑沌无知貌。 唐 寒山 《诗》之二三四:“兀兀过朝夕,都不别贤良。好恶总不识,犹如猪及羊。”《古尊宿语录》卷二三:“兀兀随缘任浮沉,不拘春夏及秋冬。” 范文澜 蔡美彪 等《中国通史》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:“所谓兀兀如愚,如聋如哑,心如木石相似,目的是要人‘内无一物,外无所求’。”
(6).痴呆貌。 宋 洪迈 《夷坚丙志·徐世英兄弟》:“忽得惑疾,兀兀如白痴。”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猪嘴道人》:“ 巘 望见,兀兀如痴,寄目不暂瞬。” 郁达夫 《沉沦》:“吃了之后,他兀兀的在草地上坐了一会。”
(7).昏沉貌。 唐 韩愈 《答张彻》诗:“觥秋纵兀兀,猎旦驰駉駉。” 宋 范成大 《次韵徐廷献机宜送自酿石室酒》之三:“百年兀兀同渠住,何处能生半点愁?” 金 元好问 《雁门道中书所见》诗:“金城留旬浹,兀兀醉歌舞。” 清 金农 《次香山驿》诗:“我心兀兀堕渺茫,不随骑吏随艑郎。”
(8).摇晃貌。 元 李孝光 《饮濡须守子衡君宅》诗:“客子东来向 西楚 ,河流兀兀舞轻舠。”
(9).犹矻矻。勤勉貌。 唐 韩愈 《进学解》:“焚膏油以继晷,恒兀兀以穷年,先生之业,可谓勤矣。” 清 汪曰祯 《〈吹网录〉序》:“尝见其兀兀箸书,每草一条,必反覆考榷。” 王毓岱 《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》:“研经仍兀兀,举业復孜孜。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
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