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小慕曾闵,穷阎兀幽栖。

刘基明代〕《从军诗五首送高则诚南征 其一

少小慕曾闵,穷阎兀幽栖。丘园贲嘉命,通籍厕金闺。

握笔事空言,块焉愧梁鹈。不如属櫜鞬,结束习鼓鼙。

庙算出帷幄,白目收虹蜺。剑光帖沧溟,旗尾县鲸鲵。

振旅还大藩,歌舞安旄倪。拂衣不受赏,长揖归蒿藜。

词典释义

  (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)
少小曾闵穷阎幽栖

少小 shào xiǎo
(1).年幼;年幼者。 汉 刘向 《说苑·谈丛》:“仁慈少小,恭敬耆老。”《东观汉记·马援传》:“臣与 公孙述 同县,少小相善。” 唐 贺知章 《回乡偶书》诗之一: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鬢毛衰。” 陈毅 《中岳庙》诗:“巍巍 中岳庙 ,少小即知名。今日亲观览,荒凉满目陈。”
(2).指儿科。《新唐书·百官志三》:“﹝医博士﹞掌教授诸生以《本草》《甲乙》《脉经》,分而为业:一曰体疗,二曰疮肿,三曰少小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慕 mù《國語辭典》

慕 [ mù ]

  1. 思念、想念。如:「思慕」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:「大孝终身慕父母,五十而慕者,予于大舜见之矣。」《董西厢·卷一》:「一时间见了他,十分地慕想他。」
  2. 爱羡、敬仰。如:「羡慕」、「爱慕」、「仰慕」。《庄子·徐无鬼》:「蚁慕羊肉,羊肉膻也。」
  1. 姓。如宋代有慕洧。
曾闵(曾閔)zēng mǐn
曾参 与 闵损 ( 闵子骞 )的并称。皆 孔子 弟子,以有孝行著称。 汉 蔡邕 《陈留太守胡公碑》:“孝于二亲,养色寧意,蒸蒸雍雍,虽 曾 、 閔 、 颜 、 莱 ,无以尚也。” 唐 元稹 《阳城驿》诗:“昔公孝父母,行与 曾閔 儔。” 清 叶廷琯 《吹网录·守海盐主簿王顼妻墓志铭》:“且夫人事亲尽孝,可侔於 曾 閔 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穷阎(窮閻)qióng yán
陋巷;穷人住的里巷。《荀子·儒效》:“虽隐於穷阎漏屋,人莫不贵之,贵道存也。” 杨倞 注:“穷阎,穷僻之处。阎,里门也。”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念孙 曰:“《广雅》曰:‘阎谓之衖。’穷阎即《论语》所云陋巷,非谓里门也。”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﹝ 子贡 ﹞结駟连骑,排藜藿入穷阎,过谢 原宪 。” 宋 陈岩肖 《庚溪诗话》卷下:“度华厦而既爽,入穷阎而亦清。” 明 何景明 《苦寒行》之三:“嗟汝穷阎人,无衣当奈何!”参见“ 穷閭 ”。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兀 wù《國語辭典》

兀 [ wù ]

  1. 高耸特立。唐·刘禹锡〈九华山歌〉:「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,兀如断岸无棱角。」
  2. 光秃。如:「兀鹰」。唐·杜牧〈阿房宫赋〉:「蜀山兀,阿房出。」
  1. 尚、仍、还。《水浒传·第九一回》:「黑旋风李逵兀是火剌剌的只顾砍杀。」
  2. 浑然无知的样子。《文选·陆机·文赋》:「兀若枯木,豁若涸流。」唐·李白〈月下独酌〉诗四首之三:「醉后失天地,兀然就孤枕。」
  3. 不安的样子。如:「兀兀难安」。汉·傅毅〈舞赋〉:「兀动赴度,指顾应声。」
  1. 动摇、飘荡。《后汉书·卷七四下·袁绍传》:「未有弃亲即异,兀其根本,而能全于长世者也。」宋·苏轼〈好事近·湖上雨晴时〉词:「独棹小舟归去,任烟波飘兀。」
  1. 加在代词前形成复词。如:「兀那」、「兀谁」。
幽栖(幽棲)yōu qī
(1).幽僻的栖止之处。 唐 王昌龄 《过华阴》诗:“羇人感幽栖,窅映转奇絶。” 宋 范仲淹 《与孙元规书》:“肺疾未愈,赖此幽栖,江山照人,本无他望,以此为多。” 明 练子宁 《二月望日与饶隐君游玉笥山》诗:“上有 梅仙 采药之幽栖,下有 萧云 读书之故基。”
(2).隐居。《宋书·隐逸传·宗炳》:“ 南阳 宗炳 、 雁门 周续之 ,并植操幽栖,无闷巾褐,可下辟召,以礼屈之。” 唐 白居易 《与僧智如夜话》诗:“懒钝尤知命,幽栖渐得朋。” 鲁迅 《故事新编·采薇》:“这确是一座好山……是理想的幽栖之所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
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

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