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怯新秋暑郁蒸,晚风水槛一披襟。

程公许宋代〕《避暑锵璆亭

老怯新秋暑郁蒸,晚风水槛一披襟。
试教通闸喧雷鼓,何似穿岩晌玉琴。
默坐自能醒渴梦,微吟时与和清音。
专城大似专丘壑,不待山行记蔚深。

词典释义

  (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)
老怯新秋暑郁晚风水槛披襟

老怯 lǎo qiè
年老怯懦。《晋书·朱伺传》:“ 廙 性矜厉自用,兼以 伺 老怯难信,遂西行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新秋 xīn qiū
(1).初秋。《初学记》卷三引 南朝 陈 张正见 《和衡阳王秋夜诗》:“高轩扬丽藻,即是赋新秋。” 唐 钱起 《和万年成少府寓直》:“赤县新秋近,文人藻思催。” 清 陈梦雷 《月夜感怀》诗:“新秋澄爽气,何事障微阴。” 鲁迅 《书信集·致章廷谦》:“ 杭州 天气已如新秋,可羡。”
(2).指今秋。 北周 庾信 《拟咏怀》之十八:“残月如初月,新秋似旧秋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暑郁(暑郁)
抱朴子冰霜肃杀不能彫菽麦之茂暑郁阴隆不能消雪山之冻  ——《骈字类编》
蒸 zhēng《國語辭典》

蒸 [ zhēng ]

  1. 热气上升。如:「蒸发」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「阳气俱蒸,土膏其动。」
  2. 利用水蒸汽的热力把食物煮熟。如:「蒸鱼」。汉·王充《论衡·幸偶》:「蒸谷为饭,酿饭为酒。」
晚风(晚风)
唐 陈子昂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 晚风吹画角,春色耀飞旌。
唐 戴叔伦 次下牢韵 独立荒亭上,萧萧对晚风。
唐 刘禹锡 晚泊牛渚 芦苇晚风起,秋江鳞甲生。
唐 杜牧 栽竹 萧骚寒雨夜,敲劼晚风时。
唐 杜牧 鹭鸶 惊飞远映碧山去,一树梨花落晚风。
唐 李山甫 早秋山中作 桧松瘦健滴秋露,户牖虚明生晚风。
唐 唐彦谦 红叶 晚风生旅馆,寒籁近僧房。
唐 郑谷 街西晚归 幽榭名园临紫陌,晚风时带牡丹香。
唐 杜荀鹤 途中春 牧童向日眠春草,渔父隈岩避晚风。
唐 韦庄 渔塘十六韵 晚风轻浪叠,暮雨湿烟凝。  ——《骈字类编》
水槛(水檻)shuǐ jiàn
临水的栏杆。 唐 杜甫 《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》诗:“新添水槛供垂钓,故著浮槎替入舟。” 唐 白居易 《题元十八溪居》诗:“溪嵐漠漠树重重,水槛山牕次第逢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一 yī《國語辭典》

一 [ yī ]

  1. 自然數的開始。如:「一、二、三……。」大寫作「壹」。阿拉伯數字作「1」。
  2. 姓。如明代有一炫宗。
  3. 二一四部首之一。
  1. 單個。如:「一人」、「一物兩用」。
  2. 相同、一致。如:「一模一樣」、「大小不一」。
  3. 專注的。如:「一心一意」、「專一不變」。
  4. 全、滿、整。如:「一身是汗」、「一屋子人」、「一身是膽」。
  5. 每、各。如:「一班五十人」、「一頁六百字」、「共派八隊,一隊二十人。」
  6. 一次。如:「一而再,再而三。」《禮記·中庸》:「人一能之,己百之。」
  7. 另外的。如:「蟬,一名知了。」、「番茄,一名西紅柿。」
  1. 統一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「不嗜殺人者能一之。」
  1. 才、剛剛。如:「一聽就懂」、「天一亮,他就起來。」
  2. 偶然。如:「一不小心」、「一不留神」。
  3.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。如:「把頭一扭」、「用手一摸」、「天氣一涼,就感冒了。」
  4. 概括。如:「一般來說」。
  5. 每每、每逢。如:「一想到那件事,她總是笑個不停。」
  6.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,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。如:「雙手動一動」、「問一問」、「隨便說一說」。
  7. 事物的某方面。如:「一則以喜,一則以憂。」、「一不沾親,二不帶故。」
  8. 竟、乃。表示事出意外。如:「一至於斯」。《史記·卷六八·商君傳》:「嗟乎,為法之敝一至此哉!」
  9. 皆。《荀子·勸學》:「端而言,蠕而動,一可以為法則。」
  1. 表示程度,加強語氣。《文選·古詩十九首·西北有高樓》:「上有絃歌聲,音響一何悲 。」《戰國策·燕策一》:「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:『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?』」
  1. 或。《莊子·應帝王》:「泰氏其臥徐徐,其覺于于,一以己為馬,一以己為牛。」
  1. (「一」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,念陰平聲;在去聲字前,念陽平聲;在陰平、 陽平、上聲之前,念去聲。)​
披襟 pī jīn
(1).敝开衣襟。多喻舒畅心怀。 战国 楚 宋玉 《风赋》:“有风颯然而至,王廼披襟而当之曰:‘快哉此风!’” 宋 张景星 《秋日白鹭亭》诗:“开樽屏丝竹,披襟向萧籟。” 清 杜岕 《张大育头陀抱琴来同孟新听弹》诗:“一曲《涂山操》,披襟此日过。”
(2).指衣衫破烂,把衣襟拖挂下来。 郭沫若 《洪波曲》第十四章二:“那些壮丁们在每一个人身上穿着一件卫生衣……大框小洞,带片披襟,甚至有的一边袖筒短了一截。”
(3).亦作“ 披衿 ”。犹披心。谓推诚相与。《晋书·周顗传》:“ 伯仁 总角於东宫相遇,一面披襟,便许之三事,何图不幸自貽王法。”《艺文类聚》卷五五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《〈临海伏府君集〉序》:“与君道合神遇,投分披衿。” 唐 杜甫 《奉赠卢五丈参谋琚》诗:“入幕知 孙楚 ,披襟得 郑侨 。” 清 陈盟 《与亲友话旧》诗:“所愿故乡归有路,披襟重话再生欢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
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

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