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功昭绝域,灵瑞辑中州。

赵完璧明代〕《悼世皇三十韵

圣帝今何在,皇恩不可酬。康平叨四纪,德业慰千秋。

刑赏天王政,奸谀遐迩休。神功昭绝域,灵瑞辑中州。

尺土一心泽,秋毫万里眸。唐虞轶高志,秦汉眇凡俦。

千古英雄主,群生际会优。一朝三世禄,两诰五云浮。

罗织曾生死,权豪已破谋。晋惭天日末,归乞陇云游。

白面新承宠,金门早见收。天波春溢海,晚眷雪盈头。

终自怀芹曝,无由报马牛。夙期天保祝,不为鼎湖留。

龙剑空陈迹,乌号遗世忧。天风悲海岳,云日惨旌斿。

山色悽还变,江声咽不流。麻衣飞暮雪,杜宇剧春愁。

宾旅辞华馆,弦歌静玉楼。凤膏寒贝阙,孔盖杳瀛洲。

仙骨一区木,神龙数尺丘。忠肝悽欲裂,苦节竟何求。

夏启归贤嗣,周成佐故侯。儿曹贞信义,王业勉伊周。

壮士应崇孝,残躯不解筹。徒将庭教意,不尽此生谋。

力竭怀终古,哀馀抱寸幽。龙颜瞻失睹,天阙负无由。

怅望苍梧老,啼痕湘水侔。山川两不灭,此恨共悠悠。

词典释义

  (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)
神功绝域灵瑞中州

神功 shén gōng
(1).神一般的功绩。旧时多用以颂扬帝王。《晋书·赫连勃勃载记》:“鸿绩侔于天地,神功迈于造化。”《文选·任昉〈到大司马记室笺〉》:“神功无纪,作物何称。” 吕延济 注:“谓 高祖 神妙之功无能记述。” 宋 叶适 《谢除华文阁待举西京嵩山崇福宫表》:“窃仰鸿施,有如神功。” 明 宋濂 《送刘永泰还江西序》:“圣德神功,巍巍煌煌,固非前代帝王所可及。”《清史稿·礼志八》:“惟 世祖皇帝 神功圣德,纂述成书,光华万世。”
(2).神灵的功力。《南史·谢惠连传》:“﹝ 灵运 ﹞忽梦见 惠连 ,即得‘池塘生春草’,大以为工。常云:‘此语有神功,非吾语也。’” 唐 黄滔 《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》:“ 仲氏 司徒自 清源 闻而感,铸而资,虽从人力,悉类神功。” 宋 刘过 《沁园春·寿》词:“紫府真人,黑头元宰,收敛神功寂似无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一○五回:“ 宋江 以下众人,十分欢喜,称谢 公孙胜 神功道德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昭 zhāo《國語辭典》

昭 [ zhāo ]

  1. 明亮、光明。《詩經·大雅·抑》:「昊天孔昭,我生靡樂。」
  2. 明顯的。如:「天理昭昭」。
  1. 光線。《呂氏春秋·審分覽·任數》:「目之見也藉於昭,心之知也藉於理。」
  2. 古代祖先宗廟的排列次序。始祖廟居中,左為昭,右為穆。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「大伯、虞仲,大王之昭也。」
  3. 姓。如戰國時楚國有昭奚恤。
  1. 顯揚、使彰明。《左傳·定公四年》:「以昭周公之明德。」《文選·諸葛亮·出師表》:「論其刑賞,以昭陛下平明之理。」
绝域(絶域)jué yù
(1).极远之地。《管子·七法》:“不远道里,故能威絶域之民;不险山河,故能服恃固之国。” 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诘鲍》:“夫絶域不可以力服,蛮貊不可以威摄。” 唐 赵嘏 《昔昔盐·一去无还意》诗:“良人征絶域,一去不言还。” 清 龚自珍 《漫感》诗:“絶域从军计惘然,东南幽恨满词笺。”
(2).与外界隔绝之地。 晋 孙绰 《游天台山赋》:“邈彼絶域,幽邃窈窕。” 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灵瑞(靈瑞)líng ruì
(1).上天所显示的祥瑞。《汉书·叙传上》:“若仍灵瑞符应,又可略闻矣。”《晋书·乐志上》:“灵瑞告符,休徵响震。”《乐府诗集·舞曲歌辞五·宋泰始歌舞曲辞》:“ 宋 业允大,灵瑞方臻。”
(2).指灵异的事物或景象。 晋 王嘉 《拾遗记·前汉下》:“及夫灵瑞、嘉禽、艷卉、殊木,生非其壤,诡色讹音。” 唐 玄奘 《大唐西域记·乌仗那国》:“ 瞢揭釐城 东四五里,有大窣堵波,极多灵瑞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辑 ( 輯 ) jí
辑 [ jí ]
  1. 聚集,特指聚集材料编书:~录。~要。~逸。编~。纂~。
  2. 聚集很多材料而成的书刊:丛书第一~。
  3. 和,和睦:~睦。
  4. 敛,拖着不便脱落。
  5. 古同“”,连缀。
  6. 古代称协调驾车的众马。
中州 zhōng zhōu
(1).古 豫州 (今 河南省 一带)地处九州之中,称为 中州 。 汉 王充 《论衡·对作》:“ 建初 孟年, 中州 颇歉, 潁川 汝南 民流四散。” 晋 桓温 《平洛表》:“今 中州 既平,宜时绥定。” 清 孔尚任 《桃花扇·听稗》:“小生姓 侯 ,名 方域 ,表字 朝宗 , 中州 归德 人也。”
(2).指中原地区。《三国志·吴志·全琮传》:“是时中州士人,避乱而南依 琮 者以百数。” 宋 王安石 《黄河》诗:“派出 昆仑 五色流,一支黄浊贯中州。” 汤用彤 《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》第一分第四章:“是时 交州 为东西海程之中心,因能吸收异教异俗,思想较中州能自由开发。”
(3).归属中土的州郡。 唐 陈子昂 《谏雅州讨生羌书》:“ 张仪 躡踵乘便,纵兵大破之。 蜀侯 诛, 賨邑 灭,至今 蜀 为中州。”
(4).中等州郡。《新唐书·选举志上》:“京都学生八十人,大都督、中都督府、上州各六十人,下都督府、中州各五十人。”《通志·地理一》:“四万户已上为上州,二万户已上为中州,不满为下州。”  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
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

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