藉草仍移坐,临池看水流。松阴知日午,萍色报霜秋。
渠曲僧廊转,波澄佛殿浮。上方时供茗,与客共淹留。
猜你喜欢
梦断陈王罗袜(wà),情伤学士琵琶。又见西风换年华。数杯添泪酒,几点送秋花。行人天一涯(yá)。
从与洛神相会的梦中醒来,有如白居易作《琵琶行》那样感伤。秋风又起流年易逝。几杯酒下肚勾起伤心的眼泪,黄花几点送走了秋光,独自一人浪迹天涯。
参考资料:
1、蒋星煜等.元曲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0:1251
中吕:宫调名。红绣鞋:北曲曲牌名,又名“朱履曲”,入“中吕宫”,亦入“正宫”。首二句对。第四、五句多作五字对句。与南曲不同。晚秋:曲题。梦断:梦被截断。指从梦中惊醒。陈王:指三国魏文学家曹植。他最后的封地是陈郡(今河南淮阳),谥号“思”,故被称为陈思王、陈王。罗袜:丝袜。学士琵琶: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《琵琶行》诗,诗中对琵琶女寄予深切的同情,并有感于自己与琵琶女“同是天涯沦落人”而格外伤感。西风换年华:秋风萧飒,一年将尽。添泪酒:化用范仲淹《苏幕遮·碧云天》词中“酒入愁肠,化作相思泪”句意。天一涯:天各一方。指相隔遥远。
此曲以“晚秋”作题,描写送别时的伤感。晚秋本身有一种凄凉萧瑟的气氛,更加快衬出伤感离别之痛,反映出作者与洛神失之交臂的无限痛苦。
运用典故闪示意象而不加详述,从而启动读者的经验和联想,是古代文学作品常用的表意手法。文章开头连用陈王罗袜、学士琵琶两个典故,开篇点题。接着又用“泪酒”和“秋花”两个意象,来加强文章的伤情色彩。面对漂泊天涯的处境,只能酒泪齐下,有着无限的哀思。挥手自此去,天涯两地人,加上作品中着意突出深秋的肃杀,收到令人了黯然神伤的效果。
从曲子起首两句的两则典故来看,内容都同异性之间的萍水相逢有关,这种邂逅引出了一段动情的故事,然而其悲剧性正在于情缘的昙花一现。诗人已明知“梦断”,却依然禁不住“情伤”,可见他的一往情深,这种注定无法再现的情梦,便为全曲定下了一种惆怅与失落的基调。值得一提的是,曹植的《洛神赋》记称“黄初三年,余朝京师,还济洛川”,虽未说明具体的时日,但赋中有“夜耿耿而不寐,沾繁霜而至曙”语,可知他与洛神的相遇正值秋季;而白居易《琵琶行》,则明言“枫叶荻花秋瑟瑟”、“唯见江心秋月白”。这两个典故都符合“晚秋”的题面,在本作中恐怕不是偶然的。这样一来,“又见西风换年华”,既是作者的真切感受,又与前述的典故照应相合,就更觉意味深长了。
在秋天的悲凉气氛中,作者又以苦酒与残花为陪衬,叙出了自己“天一涯”的漂泊现实。一场情梦本就无凭,再加上时间的暌隔(“又见西风换年华”)与空间的距离(“行人天一涯”),就使人倍觉不堪了。作品的每一句都不啻为一声叹喟,诗人将这种种内容纳于“晚秋”的题目之下,其处境与心境的悲凄,就是呼之欲出的了。
此曲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量引用前人离别伤感的诗句,来表现作者的离愁别绪,堪称一首写离别的佳作。文章的精妙之处还在于,全文写离别却无一“离”字,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。
岁月还箕尾,风云暗上台。定超三界外,元自九天来。
冰木逡巡合,泉门飒沓开。太平虽已见,吾道亦悠哉。
西园渐届清商节。疏林一声凄切。叶底潜流,枝头乍送,常向空庭纷聒。
齐姬恨结。正无限伤心,晓风残月。寥落高天,满身凉露响还歇。
故园旧曾听处,柴门闲依杖,清韵飘忽。翻入云深,传来院静,不数哀蛩啼鴂。
悲秋自说。任南陌东城,斜阳明灭。更忆闺中,鬓丝真髣髴。
浮世劳劳更甚閒,丹阳人已到葵山。草鞋不带红尘气,换得神仙两舄还。
匡床我示维摩疾,持钵师来舍卫城。与汝欲分香积饭,不妨作戏说浮生。
知不。深闺女。长嫂如娘兄如父。菩萨几见与人语。
灵心慧性难诉。阿哥既把妹夫许。真假要知清楚。
豫章山中多豫章,长松大竹相扶将。屋东微见红日动,檐曲细含翠雨凉。
洗空丝瀑落溪艇,暖客锦苔铺石床。何时到子轩下坐,太朴显民同瓦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