滩簧
tān huáng
词语解释
拼音: tān huáng
注音: ㄊㄢ ㄏㄨㄤˊ
词条: 滩簧(灘簧)
《 网》
详细解释:
◎ 滩簧 tānhuáng
[a folk art form] 一種説唱藝術,流行于蘇南、浙北一帶,由唱故事逐漸演變爲地方戲或地方小戲
《 网》
《 网》
亦作“滩黄”。曲艺的一个类别。 苏州 、 上海 、 杭州 、 宁波 等地均有流行。 苏州 滩簧历史较久,约形成于 清 乾隆 年间。各地滩簧均由一二人至五六人表演,兼有说唱和简单伴奏。后来相继发展为地方戏曲剧种,如 苏州 滩簧改称苏剧, 上海 滩簧改称沪剧, 杭州 滩簧改称杭剧, 宁波 滩簧改称角剧等。 清 范祖述 《杭俗遗风》:“滩簧以五人分生旦浄丑脚色,用絃子、琵琶、胡琴、鼓板,所唱亦係戏文。” 姚华 《曲海一勺·原乐》:“餘若乱弹平调,壁垒未成, 粤 謳滩簧,传闻未广,或附隶於崑谱,或不数於乐章,於所不知,盖闕如也。” 瞿秋白 《论大众文艺·大众文艺的问题》:“革命的大众文艺,应当运用说书、滩簧等类的形式。” 瞿秋白 《论大众文艺·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》:“他们所‘享受’的是:连环图画……影戏,木头人戏,西洋镜,说书,滩黄,宣卷等等。”
《 网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