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解釋 | 莼:莼菜;膾:切得很細的肉。比喻懷念故鄉的心情。 |
---|---|
成語出處 | 《晉書 文苑傳 張翰》:“翰因見秋風起,乃思吳中菰菜、莼羹、鱸魚膾。” |
成語簡拼 | cglk |
成語注音 | ㄔㄨㄣˊ ㄍㄥ ㄌㄨˊ ㄎㄨㄞˋ |
成語拼音 | chún gēng lú kuài |
發音讀音 | |
感情色彩 | 中性成語 |
成語用法 | 聯合式;作謂語;指思鄉辭官 |
成語結構 | 聯合式成語 |
產生年代 | 古代成語 |
近義詞 | 莼鱸之思 |
成語例子 | 意倦須還,身閑貴早,豈為莼羹鱸膾哉!(宋 辛棄疾《沁園春 帶湖新居將成》詞) |
英語翻譯 | water shield soup and minced perch |
成語故事 |
西晉時期,吳縣人張翰才思敏捷,他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,經常與朋友外出喝酒聊天,吃莼菜羹與紅膾鱸魚。他曾到洛陽大司馬府做官,見官場黑暗,不由得想起家鄉的莼羹鱸膾,就毅然辭官,悄悄地回到故鄉 |
引用地址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6/chengyu/3653.htm
簡體版本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2/MzY1Mw==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