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解釋 | 聲音很大;使耳聾的也能聽到。發:開啟;振:振動;聵:耳聾。比喻言論文章等喚醒麻木糊涂的;給人以極大的震動和啟發。 |
---|---|
成語出處 | 清 蕊珠舊史《京塵雜錄 廠年玉筍志》:“如洛鐘之應銅山,蒲牢夜半鳴,足以~。” |
成語簡拼 | flzk |
成語注音 | ㄈㄚ ㄌㄨㄙˊ ㄓㄣˋ ㄎㄨㄟˋ |
成語拼音 | fā lóng zhèn kuì |
發音讀音 | |
常用程度 | 常用成語 |
感情色彩 | 中性成語 |
成語用法 | 聯合式;作謂語、定語;比喻喚醒麻木的人 |
成語結構 | 聯合式成語 |
產生年代 | 近代成語 |
成語正音 | 聵,不能讀作“ɡuì”。 |
成語辨形 | 振,不能寫作“震”。 |
近義詞 | 發聵振聾、醍醐灌頂 |
成語例子 | 出了匕首、投槍,也還有發聾振聵的木鐸,有悠然發人深思的靜夜鐘聲。(茅盾《聯系實際、學習魯迅》) |
英語翻譯 | rouse the deaf and awaken the unhearing |
成語故事 |
清朝時期,英國艦船經常侵犯中國領海主權,以保護向中國輸送鴉片的貿易,鴻臚寺卿黃爵滋憂心忡忡。他上《禁煙議疏》給道光皇帝,列舉大量的數據與材料證明鴉片的危害,提出為了嚴禁鴉片,應不惜動用死刑,以達到發聾振聵的目的 |
引用地址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6/chengyu/4626.htm
簡體版本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2/NDYyNg==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