籀斯 zhou si詞語解釋:
史籀與李斯的并稱。他們都對中國文字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。
相關解釋:
李斯:李斯(?-前208)秦代政治家。楚國上蔡(今河南上蔡西南)人。曾跟隨荀子求學。后為秦王嬴政的謀士,曾建議對六國采取各個擊破的政策。秦統一六國后擔任丞相,主張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,并以“小篆”作為全國規范的文字;建議秦始皇焚《詩》、《書》,禁私學。始皇死后,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,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,立少子胡亥為帝。后被趙高謀殺。
文字:①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。
②文章:文字流暢。
發展:①事物由小到大、由簡單到復雜、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:事態還在發展 社會發展規律。
②擴大(組織、規模等):發展新會員 發展輕紡工業。
他們:代詞。稱自己和對方以外的若干人。
中國:①古時“中國”含義不一。或指京師為“中國”。《詩.大雅.民勞》:“惠此中國,以綏四方。”毛傳:“中國,京師也”。《史記.五帝本紀》:“夫而后中國,踐天子位焉。” 裴駟集解:“劉熙曰:‘帝王所都為中,故曰中國。”或指華夏族,漢族地區為中國(以其在四夷之中)。《詩.小雅.六月序》:“《小雅》盡廢,則四夷交侵,中國微矣。”又《禮記.中庸》:“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,施及蠻貊。”而華夏族,漢族多建都于黃河南,北,因稱其地為“中國”,與“中土”,“中原”,“中州”,“中夏”,“中華”含義相同。初時本指河南省極其附近地區,后來華夏族,漢族活動范圍擴大,黃河中下游一帶,也被稱為“中國”。《晉書.宣帝紀》:“孟達于是連吳固蜀,潛圖中國。”(“中國”指立國于黃河中下游的魏國),甚至把所統轄的地區,包括不屬于黃河流域的地方, 也全部稱為“中國”。《史書.天官書》:“其后秦遂以兵滅六國,并中國。”19世紀中葉以來,“中國”始專指我國家全部領土,不作他用。
②“中華人民共和國”的簡稱。
③中國(Madhya-desa)。古地名。即恒河中下游一帶的中印度,佛教徒譯稱“中國”。見《法顯傳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