格詩

格詩 ge shi
詞語解釋
1.介于今體詩與古體詩之間的一種詩體,或稱半格詩。
2.在科舉中作為標準規格的詩。
相關解釋
科舉:
從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后備人員的制度。唐代文科的科目很多,每年舉行。明清兩代文科只設進士一科,考八股文,武科考騎射、舉重等武藝,每三年舉行一次。
介于:
發生或處于兩事之間。如:介于一條河兩岸的巴黎。
作為:
①行為;所作所為:他的這種作為危害了集體的榮譽。
②建樹;成就:在事業上無所作為。
③可以做的事:大有作為。
④當做;做為:作為一名演員|作為會議室。
半格詩:
詩體的一種。指與今律相諧的歌行體,以別于純粹的古風。唐白居易《長慶集》卷五一﹑五二﹑六三有格詩,卷六九為半格詩。宋陸游《古壽人至聞五郎頗有老態作長句自遣》詩:“點誦內篇莊叟語,長歌半格白公詩。”清趙執信《聲調譜》引白居易《小閣閑坐》半格詩一首為例,分析某為古句,某為律句,某為齊梁,意在說明半格詩,乃半古半律,為齊梁體的別格。但汪立名《白香山詩集》“半格詩”注則認為格與律是相對而言,古體詩﹑樂府歌行,俱屬格詩;半格詩是指此卷中,一半格詩,一半律詩,并非另有一體。
古體詩:
唐代以后指區別于近體詩(律詩、絕句)的一種詩體,有四言、五言、六言、七言等形式,句數沒有限制,每句的字數也可以不齊,平仄和用韻都比較自由。也叫古詩或古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