栲
拼音: kǎo 注音:ㄎㄠˇ
部首:木 部外筆畫: 6 總筆畫: 10
五筆86/98: SFTN 倉頡: DJKS 鄭碼: FBAZ 電碼: 2723
筆順編號:1234121315 四角號碼: 44927 UNICODE:6832
基本字義
kǎo ㄎㄠˇ
- 〔~栳〕a.一種用竹子或柳條編的盛東西的器具,形狀像斗,亦稱“笆斗”;b.夸張地形容人或某些動物的頭部。
- 常綠喬木,葉長圓狀披針形,果實球形,有短刺。木材堅硬,可做船櫓、輪軸等。樹皮含鞣酸,可制拷膠,又可制染料。
方言集匯
- 粵語:haau2
- 客家話:[臺灣四縣腔]kau3kau5[梅縣腔]kau3[海陸豐腔]kau3kau5[客語拼音字匯]kau3[寶安腔]kau3[客英字典]kau3
詳細解釋
〈名〉
- 木名。即山樗。常綠喬木,葉子長圓狀,披針形,果實球形,表面有短刺,木材堅硬細密,可做輪軸等,樹皮含鞣酸,可制染料與栲膠 [evergreen chinquapin]
- 山有栲,隰有杻。——《詩·唐風·山有樞》
- 指栲膠 [tannin extract]。如:栲底皮鞋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辰集中》《木字部》 ·栲 ·康熙筆畫:10 ·部外筆畫:6
- 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苦浩切,音考。或作。山樗也。《爾雅·釋木》栲,山樗。《郭註》似樗,色小白,生山中,亦類漆。諺曰:櫄樗栲漆,相似如一。《陸璣·草木疏》山樗與下田樗無異,葉似差狹,吳人以其葉爲茗,方俗無名此爲栲者。今所謂栲,葉如櫟,皮厚數寸,可爲車輻。或謂之栲櫟,許愼以考讀爲糗,今人言考者,其聲耳。 又《集韻》古老切,音杲。又《類篇》丘刀切,音尻。義同。
English
mangrov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