楮

拼音: chǔ   注音:ㄔㄨˇ

部首:   部外筆畫:8   總筆畫:12

簡體部首:   簡體部外筆畫: 8   簡體總筆畫: 12

繁體部首:   繁體部外筆畫: 9   繁體總筆畫: 13

五筆86/98:SFTJ   倉頡: DJKA   鄭碼:FBM   電碼: 2816

筆順編號:123412132511   四角號碼:44960   UNICODE:696E



基本字義

chǔ   ㄔㄨˇ
  1. 落葉喬木,樹皮是制造桑皮紙和宣紙的原料。
  2. 紙的代稱:~幣。~錢(舊俗祭祀時焚燒)。

方言集匯

  • 粵語:cyu2cyu5
  • 客家話:[客英字典]du3[寶安腔]cu3du3[梅縣腔]chu3shu3[臺灣四縣腔]du3[海陸豐腔]du3

詳細解釋

  • chǔ

〈名〉

  1. (形聲。從木,者聲。本義:楮樹,葉似桑,皮可以造紙)
  2. 同本義 [paper mulberry]。可制紙
  3. 又如:楮葉(楮樹的葉);楮雞(楮樹上所寄生的木耳)
  4. 紙的代稱 [paper]
    1. 即連楮為巨幅,廣二丈,大書一“屈”字。——高啟《書博雞者事》
  5. 又如:楮知白(紙的別名);楮先生(紙的別名);楮墨(紙與墨。也是詩文和書畫的代稱);楮生(紙的別名)
  6. 紙錢 [paper money]。宋、金、元時發行的紙幣,多用楮皮紙制成,故名。如:楮帛(紙錢錫箔等焚化物);楮券(紙幣,鈔票)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辰集中》《木字部》 ·楮 ·康熙筆畫:13 ·部外筆畫:9
  • 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丑呂切《正韻》敞呂切,音褚。《說文》榖也。《陸璣詩疏》幽州人謂之榖桑,或曰楮桑。荊、楊、交、廣謂之榖,中州人謂之楮。江南人績其皮以爲布,又擣以爲紙。《酉陽雜俎》葉有瓣曰楮,無曰構。 又楮幣,卽鈔也。宋紹興初,軍餉不繼,造此以誘商旅。《周必大·二老堂雜志》近歲用會子,乃四川交子法,特官券耳。不知何人目爲楮幣,遂入殿試御題。 又楮錢,祭祀用之。《法苑珠林》楮錢出於殷長史王璵,用以祠祭。 又《崔豹·古今註》楮實曰任。 又山名。《山海經》楮山多寓木。 《又唐韻》當古切《集韻》董五切,音堵。木名。 又《集韻》《類篇》櫧或作楮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六》《木部》 ·楮
  • 榖也。從木者聲。檸,楮或從寧。丑呂切

English

mulberry; paper


字典簡體版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/MTAxNjY=.htm


正在查字典的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