癰

拼音: yōng 注音: ㄩㄥ

部首: 部外筆畫:5 總筆畫:10

五筆86/98:UEK 倉頡:KBQ 鄭碼: TLD 電碼:4092

筆順編號: 4134135112 四角號碼: 00127 UNICODE:75C8



基本字義

(癰)

yōng  ㄩㄥˉ
  1. 一種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化濃性炎癥,易生于頸、背部,常伴有畏寒、發熱等全身癥狀:~疽。吮~舐痔(喻不擇手段地巴結,厚顏無恥地迎合權貴)。

英漢互譯

carbuncle 

方言集匯

  • 粵語:jung1

詳細解釋

癰 yōng〈名〉

  1. (形聲。從疒( chuáng),雍聲。本義:中醫指惡性膿瘡)
  2. 同本義 [carbuncle]
    1. 佗以為腸癰。——《后漢書·華佗傳》
  3. 又如:癰腫(癰疽);癰瘡(很大的毒瘡);癰囊(癰腫)
  4. 鼻疾,不知香臭 [nasal disease]
    1. 鼻不知香臭曰癰。——漢· 王充《論衡·別通》
  5. 喻禍患 [disaster]。如:癰疽(比喻禍患;毛病)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午集中》《疒字部》 ·癰
  • 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於容切,音邕。《說文》腫也。《廣韻》癰癤。《釋名》癰,壅也。氣壅否結,裹而潰也。《正字通》惡瘡也。有疵癰,赤施,兔齧,走緩四淫。厲癰,脫癰諸名。皆氣血稽留,榮衞不通之所致也。《後漢·律曆志》驚蟄晷長八尺二寸,未當至而至,多病癰疽脛腫。 又地名。與雍州之雍通。《後漢·獻帝紀》分涼州河西四郡爲癰州。《註》謂金城,酒泉,墩煌,張掖。 又邕上聲。《戰國策》夫癘雖癰腫胞疾。《釋文》癰,委勇反。 《集韻》亦作臃。又書作。《韻會》或作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七》《疒部》 ·癰
  • 腫也。從疒雝聲。於容切

English

carbuncle, sore, ulcer, abscess


字典簡體版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/MTM0NDk=.htm


正在查字典的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