痢
拼音: lì 注音: ㄌㄧˋ
部首:疒 部外筆畫:7 總筆畫:12
五筆86/98: UTJK 倉頡:KHDN 鄭碼: TMKD 電碼: 4031
筆順編號:413413123422 四角號碼:00120 UNICODE: 75E2
基本字義
lì ㄌㄧˋ
- 中醫學病名,古稱“滯下”。又因病情不同而有“赤~”、“白~”、“赤白~”、“噤口~”等名。
- 〔~疾〕傳染病。癥狀有大便頻繁,腹痛,發熱,糞便帶膿、血和黏液等。
- 見瘌字“瘌痢”。
方言集匯
- 粵語:lei6
- 客家話:[臺灣四縣腔]li5[客英字典]li5[海陸豐腔]li6[寶安腔]li3[梅縣腔]li5[客語拼音字匯]li4[東莞腔]li5
詳細解釋
〈名〉
- (形聲。從疒( chuáng),表示與疾病有關,利聲。本義:病名。即“痢疾”) 同本義 [dysentery]
- 凡山水甚強寒,飲之皆令人痢。——曹操《魏武令》
- 又如:痢癥(痢疾)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午集中》《疒字部》 ·痢 ·康熙筆畫:12 ·部外筆畫:7
- 《廣韻》《集韻》力至切,音利。瀉也。《正字通》方書分血痢,氣痢,赤痢,白痢,泄痢,酒痢,虛痢,五色痢,水穀痢,赤白痢,噤口痢,休息痢,勞痢,暴痢,久痢。諸證皆濕熱積滯,暑毒虛滑所致。
English
dysenter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