磈
拼音: kuǐ wěi 注音: ㄎㄨㄟˇ ㄨㄟˇ
部首: 石 部外筆畫:9 總筆畫: 14
簡體部首:石 簡體部外筆畫: 9 簡體總筆畫:14
繁體部首:石 繁體部外筆畫:10 繁體總筆畫:15
五筆86/98: DRQC 倉頡: MRHI 鄭碼: GNJ 電碼: 4343
筆順編號: 13251325113554 四角號碼:16613 UNICODE: 78C8
基本字義
kuǐ ㄎㄨㄟˇ
- 〔~磊〕a.(石)高低不平,如“蕭條疾帆流,~~沖波白。”b.喻郁積在心中的氣憤或愁悶,如“不用澆~~,我懷無不平。”均亦作“磈礧”。
方言集匯
- 粵語:faai3
- 客家話:[客英字典]vui3[臺灣四縣腔]wi3kui3[海陸豐腔]wui3kui3
詳細解釋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午集下》《石字部》 ·磈 ·康熙筆畫:15 ·部外筆畫:10
- 《唐韻》《集韻》於鬼切,音嵔。山名。《水經注》麗山之西,川中有阜,名曰風涼。原在磈山之隂。 又神名。《山海經》西山長留山,實惟員神磈氏之宮。 又《廣韻》磈硊,石山貌。又危也。 又口猥切,音傀。磈礧,石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