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字義
luǒ ㄌㄨㄛˇ
- 露出,沒有遮蓋:~露。~體。~裎(脫衣露體)。赤~~。~子植物。
英漢互譯
nakedness
方言集匯
- 粵語:lo2
- 客家話:[海陸豐腔]ko6lo3la3[梅縣腔]ko3[臺灣四縣腔]ko5lo3la3[客英字典]ko5lo3[沙頭角腔]ko5[寶安腔]ko5lo3[東莞腔]lo3[客語拼音字匯]lo3
詳細解釋
躶、臝 luǒ〈動〉
- (形聲。從衣,果聲。本義:赤身露體)
- 同本義 [naked]
- 臝,袒也。——《廣雅》
- 趙簡子夢童子裸而轉以歌。——《左傳·昭公三十一年》
- 其動物宜臝物。——《周禮·大司徒》
- 平怒,乃解衣裸而佐刺船。——《史記·陳丞相世家》
- 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。——《史記·南越列傳》。索隱:“裸,露形也。”
- 或白晝使臝伏。——《漢書·高五王傳》。師古曰:“臝者,露形體也。”
- 輒立臝立擊鼓。——《漢書·江都易王非傳》
- 臝診其尸。——《漢書·董賢傳》
- 又如:裸衣(脫衣露體);裸行(赤身露體行走);裸戲(裸身作戲);裸形(裸體);裸國(古國名。屬不穿衣服的熱帶民族);裸尸(使尸骨暴露于野外);裸袒(赤身裸體)
- 捋,撩 [pull up]。如:裸袖揎拳;裸袖揎衣
詞性變化
〈名〉露出的身體 [naked body]
- 曹共公聞其駢脅,欲觀其裸。——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三年》
〈形〉
- 動植物外面沒有毛、羽、鱗、甲或其它東西包裹的[bare]
- 地為大矣,而水泉草木毛羽裸鱗未嘗息也。——《呂氏春秋·觀表》
- 又如:裸芽(植物學名詞。無鱗葉保護的芽稱為裸芽);裸蟲(指沒有羽、毛、鱗、甲的動物。包括有人類、蚯蚓等)
- 獸類短毛的 [short-hair]。如:裸物(短毛的動物);裸見(沒有遮蔽;顯露于外)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申集下》《衣字部》 ·裸 ·康熙筆畫:14 ·部外筆畫:8
- 〔古文〕《唐韻》郞果切《集韻》魯果切,音卵。赤體。《說文》袒也。《孟子》雖袒裼裸裎於我側。《左傳·僖二十三年》曹共公聞其騈脅,欲觀其裸。《魏志·裴松之註》襧衡爲漁陽摻撾,不易衣,吏呵之,衡乃脫衣裸身爲之。 又人曰裸蟲。《晉書·五行志》裸蟲,人類,而人爲之王。 又川名。《述異記》桂林東南邊海有裸川。《桓譚·新論》呈衣冠于裸川。 又海上有裸人鄕。 又館名。《拾遺記》靈帝初起裸遊館千閒。 《韻會》作,別作倮臝儽。
English
bare, nude; undress, stri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