蛭

拼音: zhì   注音:ㄓˋ

部首:   部外筆畫:6   總筆畫: 12

五筆86/98:JGCF   倉頡:LIMIG   鄭碼: IHB   電碼:5759

筆順編號:251214154121   四角號碼: 51114   UNICODE: 86ED



基本字義

zhì   ㄓˋ
  1. 〔水~〕環節動物,身體長形,稍扁,墨綠色,尾端有吸盤,雌雄同體生活在池沼或水田中,能吸人畜的血。唾液中含有水蛭素,醫學上能發揮抗凝血作用。蟲體經干燥炮制后入中藥。俗稱“螞蟥”“馬鱉”。

英漢互譯

leech  

方言集匯

  • 粵語:zat6
  • 客家話:[海陸豐腔]zhit7diet7[梅縣腔]zhit7[臺灣四縣腔]tsiit7diet7[客英字典]zhit7[寶安腔]zit7det7[客語拼音字匯]cid6

詳細解釋

  • zhì

〈名〉

  1. 螞蟥。環節動物。體一般長而扁平,略似蚯蚓,前后各有一個吸盤。生活在淡水或濕潤處,能吸人畜的血 [leech]
    1. 蛭,蟣也。從蟲,至聲。——《說文》
    2. 楚惠王食寒菹而得蛭,遂吞之,久病心腹之疾皆愈。——《賈子春秋》
    3. 蛭之性食血,惠王殆有積血也。——《論衡·福虛》
    4. 彌六合,澤萬物,而蝦與蛭不離尺水。——柳宗元《晉問》
  2. 又如:蛭蟣(水蛭);蛭蝚(水蛭。一名至掌);蛭類(動物學名詞)
  3. 小山丘。通“垤” [little mound]
    1. 人莫跡于山,而跡于蛭。——《淮南子·人間》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申集中》《蟲字部》 ·蛭 ·康熙筆畫:12 ·部外筆畫:6
  • 《唐韻》之日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職日切,音質。《說文》蟣也。 又水蛭。《本草》一名馬蟥,一名馬鼈,處處河池有之。有數種,以水中馬蜞,得齧人腹中有血者,乾之爲佳。《劉向·新序》楚惠王食寒葅而得蛭,因遂吞之,腹有疾而不能食。《前漢·賈誼傳》偭蟂獺以隱處兮,夫豈從蝦與蛭螾。《服虔註》蛭,水蟲。 又《韻會》有石蛭、草蛭、泥蛭等名。 又飛蛭。《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》蛭蜩蠼猱。《註》《山海經》:不咸之山,飛蛭四翼。 又《爾雅·釋蟲》蛭,蝚,至掌。《註》義未詳。 又姓。《正字通》見《姓苑》。 又《廣韻》徒結切,音耋。陟栗切,音窒《集韻》竹例切,音。義同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十三》《蟲部》 ·蛭
  • 蟣也。從蟲至聲。之日切

English

leech


字典簡體版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/MTQ3MDk=.htm


正在查字典的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