耨
拼音: nòu 注音:ㄋㄡˋ
部首: 耒 部外筆畫:10 總筆畫:16
五筆86: DIDF 五筆98: FSDF 倉頡: QDMVI 鄭碼: CKGD 電碼: 5097
筆順編號:1112341311534124 四角號碼: 51943 UNICODE:8028
基本字義
nòu ㄋㄡˋ
- 古代鋤草的農具。
- 鋤草:深耕易~。
方言集匯
- 粵語:nau6
- 客家話:[臺灣四縣腔]ngieu3[客英字典]ngieu3[海陸豐腔]ngieu3[梅縣腔]neu5[客語拼音字匯]neu4yug6[寶安腔]ngiu3
詳細解釋
槈、鎒 nòu〈動〉
- (會意。從耒,從辱。耒,翻土的工具。字本作“辱”,從辰,從寸。“辰”表示蜃的貝殼,古代的耕具,“寸”表示用手操作。“辱”借為“恥辱”字,遂產生“耨”字。本義:鋤草,耕作)
- 同本義 [weed]
- 人耨必以旱,使地肥而土緩。(以:由于。)——《呂氏春秋》
- 又如:耨耕(泛指農活)
- 罵 [abuse]
- 早忘了咒,不記得低低耨。——《翠裙腰·閨怨》
- 呻吟 [groan]
- 一個姿情的不休,一個啞聲兒廝耨。——《西廂記》
詞性變化
〈名〉
- 鉤兒鋤,一種鋤草的農具 [weeding hoe]
- 釋其鋤耨而下淚。——賈誼《旱云賦》
- 〈方〉∶元明戲劇中常見,狀男女狎昵之態 [indulge in sensual pleasures]
- 有耨處散誕松寬著耨,有偷處寬行大步偷,何須把一家苦苦死淹留——元· 關漢卿《金線池》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未集中》《耒字部》 ·耨 ·康熙筆畫:16 ·部外筆畫:10
- 《廣韻》奴豆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乃豆切,音槈。《說文》薅器也。本作槈,今文作耨。《廣韻》同鎒。纂文曰:耨如鏟,柄長三尺,刃廣二寸,以刺地除草。《呂氏春秋》耨柄尺,其長六寸,所以閒稼。《字詁》頭長六寸,柄長六尺,以蕓田也。 又《玉篇》耘也。《釋名》耨,以鋤耨禾也。《易·繫辭》耒耨之利,以敎天下,蓋取諸益。《左傳·僖三十三年》臼季使過冀,見冀缺耨。《註》耨,鋤也。《釋文》耨,乃豆切,鉏田也。《晉語註》耨,茠也。或作薅,拔田草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甸師》掌帥其屬,而耕耨王藉,以時入之。《註》耨,蕓芓也。 又《類篇》奴沃切,音褥,治草也。 又《字彙補》內典,阿耨多羅。阿,此云無也。耨多羅,此云上也。
English
hoe, rake; we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