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字義
zhú ㄓㄨˊ
- 〔躑~〕見躑。
- 足跡。
方言集匯
- 粵語:zuk6
- 客家話:[臺灣四縣腔]cuk7[客英字典]chuk7[海陸豐腔]chuk7[梅縣腔]chuk7[寶安腔]cuk7
- cok7[客語拼音字匯]cog5zog5zug5
詳細解釋
〈名〉
- 足跡 [foot mark;rack]
- 躅,蹢躅也。從足,蜀聲。——《說文》。按,跡也。
- 三輔謂牛蹄處為躅。——《一切經音義》引《漢書敘傳音義》
- 企望塵躅。——《爾雅序》
- 塵游躅于蕙路。——南朝齊· 孔稚珪《北山移文》
- 又如:躅路(行走的足跡)
詞性變化
〈動〉
- 用于“躑躅”。徘徊不行 [pace up and down]
- 羸豕孚蹢躅。——《易·姤》
- 又如:躅躑(徘徊)
- 踐踏;踏踩 [trample]
- 師曠東躅其足。——《周書·太子晉》。注:“東躅,蹋也。”
- 朝露白如玉,我不敢躅,恐濕我足。——劉明《雞鳴一首贈宗文侄》
- 又如:躅躅(行走的樣子);躅足(猶跺腳);躅陸(頓足跳躍的樣子);躅蹐(小步行走)
- 另見 zhuó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酉集中》《足字部》 ·躅 ·康熙筆畫:20 ·部外筆畫:13
- 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直錄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廚玉切,音蠋。《說文》蹢躅。詳蹢字註。《史記·淮隂侯傳》騏驥之跼躅,不如駑馬之安步。 又《荀子·禮論篇》躑躅焉。《註》躑躅,以足擊地。 又《集韻》直角切,音濁。《類篇》跡也。《前漢·敘傳》伏孔周之軌躅。 又《韻補》葉直律切《韓愈·樊宗師墓銘》文從字順,各識職,有欲求之,此其躅。 《廣韻》同。
說文解字
English
walk carefully; hesitate, fal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