詁

拼音:   注音: ㄍㄨˇ

部首:   部外筆畫:5   總筆畫:7

簡體部首:   簡體部外筆畫:5   簡體總筆畫:7

繁體部首:

五筆86/98: YDG   倉頡:IVJR   鄭碼: SEJ   電碼:6089

筆順編號:4512251   四角號碼: 34760   UNICODE: 8BC2



基本字義

(詁)

  ㄍㄨˇ
  1. 用通行的話解釋古代語言文字或方言字義:訓~。解~。字~。

方言集匯

  • 粵語:gu2

詳細解釋

詁 gǔ〈動〉

  1. (會意。從言,從古,古亦聲。本義:用通行的話解釋古代語言文字或方言字義) 同本義 [explain archaic or dialectal words in current language]
    1. 詁,訓故言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  2. 后漢桓譚傳鄭興傳注皆引說文、訓古言也
    1. 詁者,古也。古今異言,通之使人知也。——《毛詩·周南·關睢》詁訓傳疏
    2. 詁,訓故言也。——《后漢書·桓譚傳》注
    3. 雄少而好學,不為章句,訓詁通而已,博覽無所不見。——《漢書·揚雄傳》
  3. 又如:詁解(用當代語言解釋古語);詁訓(解釋古書的文義。也用以指古言古義。同故訓)

詞性變化

詁 gǔ〈名〉

  1. 古言古義;詞語的意義 [archaism;old saying;the meaning of a word]
    1. 同字而異詁,同辭而異義。——陸游《萬卷樓記》
  2. 又如:詁釋(古言古語的解釋)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酉集上》《言字部》 ·詁
  • 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果五切《正韻》公土切,音古。《說文》訓故言也。引《詩》詁訓孔穎達疏:詁、訓、傳者,註解之別名。詁者,古今異言,通之使人知也。《徐曰》按《爾雅》:詁,古也,言有古今也。會意。《博雅》言也。《正韻》通古今之言,而明其故也。《前漢·揚雄傳》雄少而好學,不爲章句訓詁通而已。《舊唐書·經籍志》詁訓以紀六經讖。 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慕切,古去聲。義同。 又通作故。《詩·周南·關雎詁訓傳第一》陸德明音義曰:詁訓,舊本多作故,今或作詁。《前漢·藝文志》詩經魯故二十五卷。《師古註》故者,通其指義也。今流俗毛詩攺故訓傳爲詁字,失其眞耳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三》《言部》 ·詁
  • 訓故言也。從言古聲。《詩》曰詁訓。公戶切

English

exegesis, explanation; explain


字典簡體版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/MTg1MQ==.htm


正在查字典的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