艿

拼音:nǎi   注音: ㄋㄞˇ

部首:   部外筆畫:2   總筆畫:5

簡體部首:   簡體部外筆畫:2   簡體總筆畫: 5

繁體部首:   繁體部外筆畫: 2   繁體總筆畫:8

五筆86:AEB   五筆98:ABR   倉頡: TNHS   鄭碼:EYM   電碼:5350

筆順編號:12253   四角號碼:44227   UNICODE: 827F



基本字義

nǎi   ㄋㄞˇ
  1. 〔芋~〕見芋。

方言集匯

  • 粵語:jing4naai5
  • 客家話:[臺灣四縣腔]jin2[客英字典]jin2[海陸豐腔]rin2

詳細解釋

  • nǎi

——見“芋艿”( yùnǎi):即芋頭
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申集上》《艸字部》 ·艿 ·康熙筆畫:8 ·部外筆畫:2
  • 《唐韻》如乗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如蒸切《正韻》如陵切,音仍。謂陳根草不芟,新草又生,相因仍也。所謂燒火艿者也。《唐書·裴延齡傳》延齡妄言:長安咸陽閒,得陂艿數百頃。《正字通》芿、艿同。◎按《唐韻》分爲兩字,艿平聲,芿去聲。《集韻》二字雖通,然平聲則以艿爲主,去聲則以艿爲附,其意微有差別,古人必有所據。且考《唐書》,亦兩字分見,不宜倂合,今從《唐韻》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一》《艸部》 ·艿
  • 艸也。從艸乃聲。如乘切


字典簡體版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/MjAwOQ==.htm


艿的造詞

正在查字典的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