黼

拼音: 注音:ㄈㄨˇ

部首:  部外筆畫:7 總筆畫:19

五筆86: OGUY 五筆98: OISY 倉頡:TBIJB 鄭碼:KULF 電碼:7834

筆順編號: 2243143252341251124 四角號碼:33227 UNICODE:9EFC



基本字義

  ㄈㄨˇ
  1. 古代禮服上繡的半黑半白的花紋:~座(帝王的寶座)。~黻(a.古代禮服所繡的花紋;b.喻華麗的辭藻)。~藻(指華美的辭藻)。

方言集匯

  • 粵語:fu2
  • 客家話:[海陸豐腔]pu3[客英字典]pu3[客語拼音字匯]fu1pu3[梅縣腔]pu3[臺灣四縣腔]pu3

詳細解釋

〈名〉

  1. (形聲。從黹( zhǐ),象縫處縱橫交錯之形;表示與縫衣或刺繡有關。甫聲。本義:古代禮服上繡的半黑半白的花紋) 同本義 [square patch on official costume embroidered with white and black axes]
    1. 黼,白與黑相次文。——《說文》
    2. 玄袞及黼。——《詩·小雅·采菽》
    3. 白與黑謂之黼,黑與青謂之黻。——《考工記·畫繢之事》
    4. 宗彝藻火,粉米黼黻。——《書·益稷》
    5. 凡祭祀,共黼畫組就之物。——《周禮·天官·典絲》
    1. 美者黼繡,是古天子之服。——《漢書·賈誼傳》
    2. 黼衣黻裳不茹葷。——《荀子·哀公》
  2. 又如:黼依(繡有斧文的屏風。設于朝廷天子的座后);黼帷(繡有斧形花紋的帷賬。古時天子所用);黼繡(繡有斧紋的衣服)。比喻辭藻華麗。如:黼黻(古代禮服所繡的花紋。也泛指花紋和有文采);黼藻(指華麗的辭藻)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亥集下》《黹字部》 ·黼 ·康熙筆畫:19 ·部外筆畫:7
  • 《唐韻》方榘切《廣韻》方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匪父切,音甫。《說文》白與黑相次文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白與黑謂之黼。《爾雅·釋器》斧謂之黼。《疏》黼,蓋半白半黑,似斧刃白而身黑,取能斷意。一說白西方色,黑北方色,西北黑白之交,乾陽位焉,剛健能斷,故畫黼以黑白爲文。《禮·月令》季夏命婦官染采,黼黻文章必以法故。《賈誼·治安策》美者黼繡。《韓愈·乞巧文》黼黻帝躬。*考證:〔《禮·月令》季夏命婦官染采,黼黻文章必以法。〕 謹照原文必以法下增故字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七》《黹部》 ·黼
  • 白與黑相次文。從黹甫聲。方榘切

English

embroidered official or sacrificial robe


字典簡體版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/MjA1MTM=.htm


正在查字典的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