芽
拼音:yá 注音:ㄧㄚˊ
部首: 艸 部外筆畫: 4 總筆畫: 7
簡體部首:艸 簡體部外筆畫:4 簡體總筆畫: 7
繁體部首:艸 繁體部外筆畫:4 繁體總筆畫: 10
五筆86/98: AAHT 倉頡: TMVH 鄭碼:EHI 電碼: 5370
筆順編號:1221523 四角號碼:44241 UNICODE: 82BD
基本字義
yá ㄧㄚˊ
- 植物的幼體,可以發育成莖、葉或花的那一部分:發~。嫩~。幼~。萌~。豆~。
- 形狀像芽的東西:肉~(傷口愈合后多長出的肉)。銀~(銀礦苗)。
英漢互譯
bud sprout shoot
方言集匯
- 粵語:ngaa4
- 客家話:[臺灣四縣腔]nga2[客語拼音字匯]nga2[海陸豐腔]nga2[陸豐腔]nga3[客英字典]nga2[梅縣腔]nga2[寶安腔]nga2[東莞腔]nga2
詳細解釋
〈名〉
- (形聲。從艸,牙聲。本義:尚未發育成長的枝、葉或花的雛體)
- 同本義 [bud;sprout;shoot]
- 芽,萌芽也。——《說文》。段注:“古多以牙為芽。”
- 芽,孽也。——《廣雅·釋草》
- 遂令黃泉下,萌芽夭句尖。——韓愈《苦寒詩》
- 二月草已芽,八月草未枯。——宋· 沈括《夢溪筆談》
- 同芽者。
- 糞溉者先芽。
- 蔞蒿滿地蘆芽短。——宋· 蘇軾《惠崇
- 春江晚景
- 》
- 又如:芽茶(最嫩的茶葉)
- 形狀像芽的東西 [sth.resembling a bud]。如:肉芽(傷口愈合后多長出來的肉);銀芽(露出地面的銀礦石)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申集上》《艸字部》 ·芽 ·康熙筆畫:10 ·部外筆畫:4
- 《唐韻》五加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牛加切,音衙。《說文》萌芽也。《禮·月令》是月也,安萌芽。《呂氏春秋》萌芽始震,凝寒不形。《關尹子·四符篇》核芽相生。 又《博雅》始也。《參同契》隂陽之始,合黃芽。 又《韻補》牛何切,音俄。《白居易·種桃歌》食桃種桃核,一年核生芽。去春已稀少,今春漸無多。 又訛乎切,音吾。《揚雄·徐州箴》禍如丘山,本在萌芽。牧臣司徐,敢告僕夫。《唐韻古音》按《月令》《參同契》等書古音俱讀如吾,至《晉書》童謠,草木萌芽殺長沙,則轉爲今音矣。
說文解字
English
bud, sprout, shoo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