苔
拼音:tái tāi 注音: ㄊㄞˊ ㄊㄞ
部首:艸 部外筆畫: 5 總筆畫: 8
簡體部首:艸 簡體部外筆畫: 5 簡體總筆畫: 8
繁體部首:艸 繁體部外筆畫: 5 繁體總筆畫: 11
五筆86/98: ACKF 倉頡: TIR 鄭碼: EZJ 電碼: 5377
筆順編號:12254251 四角號碼:44603 UNICODE: 82D4
基本字義
tái ㄊㄞˊ
- 隱花植物的一類,根、莖、葉的區別不明顯,常貼在陰濕的地方生長:青~。~蘚。~原。
方言集匯
- 粵語:toi1toi4
- 客家話:[臺灣四縣腔]toi2[客英字典]toi2[海陸豐腔]toi2[梅縣腔]toi2[客語拼音字匯]toi2[東莞腔]toi2[陸豐腔]toi3[寶安腔]toi2
詳細解釋
- ——“舌苔”( shétāi)
- 舌上的垢膩
- 另見 tái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申集上》《艸字部》 ·苔 ·康熙筆畫:11 ·部外筆畫:5
- 《唐韻》徒哀切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堂來切,音臺。蘚也。《淮南子註》靑苔,水垢也。《陸龜蒙·苔賦》高有瓦苔,有澤葵,散巖竇者曰石髮,補空田者曰垣衣,在屋曰昔邪,在水曰陟釐。《述異記》苔,又名重錢,呼爲宣蘚,南人呼爲姤草。 《集韻》亦作菭。
English
moss, lich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