涼

拼音:liáng liàng 注音: ㄌㄧㄤˊ ㄌㄧㄤˋ

部首:  部外筆畫: 8 總筆畫:10

五筆86/98:UYIY 倉頡:IMYRF 鄭碼:TDJK 電碼:0404

筆順編號:4141251234 四角號碼:30196 UNICODE:51C9



基本字義

liáng   ㄌㄧㄤˊ
  1. 溫度低:~快。~爽。~意。~氣。陰~。~絲絲。~亭。荒~。
  2. 喻灰心,失望:聽到這消息,我~了半截。
  3. 中國西晉末年至北魏,各族統治者在西北地區建立的割據政權:五~(前、后、南、北、西)。

英漢互譯

cold cool disappointed 

方言集匯

  • 粵語:loeng4
  • 客家話:[客英字典]liong2[東莞腔]liong2[梅縣腔]liong2[寶安腔]liong2[海陸豐腔]liong2[陸豐腔]liong3[沙頭角腔]liong2[臺灣四縣腔]liong2
  • 潮州話:liang5(lang)

詳細解釋

涼 liáng〈形〉

  1. (形聲。從水,京聲。本義:寒)
  2. 同本義 [cold]
    1. 北風其涼。——《詩·邶風·北風》
    2. 北風謂之涼風。——《爾雅·釋天》
    3. 涼風至。——《禮記·月令》
    4. 涼雨時降。——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
    5. 涼州,西方所在寒涼也。——《釋名·釋州國》
    6. 水漿,醴涼。——《周禮·漿人》
  3. 微寒,稍冷 [cool;cold]
    1. 日初出,滄滄涼涼。——《列子·湯問》。注引《字林》:“涼,微寒。”
    2. 曰燠,曰寒。——《書·洪范》。疏:“燠是熱之始,暑是熱之極;涼是冷之始,寒是冷之極。”
    3. 涼風起天末,君子意如何——唐· 杜甫《天末懷李白》
  4. 又如:冬暖夏涼;涼生生(微涼貌);涼宇(涼秋的天空);涼吹(涼風);涼榻(竹制矮床);涼轎(一種無帷轎);涼衣(涼衫;內衣);涼風(初秋涼爽的西南風。八風之一)
  5. 薄;輕微;刻薄 [thin;unkind]
    1. 職涼善背。——《詩·大雅·桑柔》
    2. 虢多涼德。——《左傳·莊公三十二年》
  6. 又如:涼德(薄德);涼能(才能微薄);涼菲(才德微薄);涼厚(薄與厚);涼薄(微薄,淺薄);涼駁(淺薄蕪雜)
  7. 人煙稀少;冷落 [bleak and desolate]。如:涼落(衰落);涼涼(寂寞冷落的樣子);涼野(荒寒的曠野);涼聲(悲涼肅殺的聲音)
  8. 悲愴,內心凄苦,又比喻灰心、失望 [sad;discouraged;disappointed]。如:悲涼;涼思(凄涼的思緒);見此慘狀,心都涼了
  9. 〈方〉∶痛快;舒服 [very happy]。如:當干部的態度好,人家窮也窮得心涼
  10. 通“諒”。誠信 [honest]
    1. 民之罔極,職涼善背。——《詩·大雅·桑柔》

詞性變化

  • liáng

〈名〉

  1. 秋季 [winter]。如:涼天(秋天);涼月(涼蟾。秋月);涼宇(涼秋的天空);涼沙(秋天的飛沙);涼夜(秋夜)
  2. 國名 [liang state]。東晉十六國時期建立在今甘肅省一帶的政權,國號皆稱“涼”。有前涼、后涼、北涼、南涼、西涼等
  3. 通“辌”。辒辌,喪車 [funeral carriage]
    1. 棺載辒涼車中。——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
  4. 另見 liàng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子集下》《冫字部》 ·涼 ·康熙筆畫:10 ·部外筆畫:8
  • 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呂張切,音良。《正韻》涼,通作涼。《韻會》薄寒爲涼。《前漢·五行志》涼,冬殺也。《註》師古曰:涼,薄也。*(涼)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呂張切《正韻》龍張切,音良。《說文》薄也。《左傳·莊三十二年》虢多涼德。 又風名。《禮·月令》孟秋之月涼風至。 又州名。《廣韻》漢武帝攺雍州爲涼州。 又姓。魏太子太傅山陽涼茂。 又與同。《周禮·天官》漿人掌共王之六飮,水漿醴涼醫酏。 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力讓切《正韻》力仗切,音亮。佐也。《詩·大雅》涼彼武王。本亦作諒。《韓詩》作亮。 又信也。《詩·大雅》涼曰不可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十一》《水部》 ·涼
  • 薄也。從水京聲。呂張切

English

cool, cold; disheartened


字典簡體版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/MjMw.htm


正在查字典的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