菝

拼音:   注音:ㄅㄚˊ

部首:   部外筆畫: 8   總筆畫: 11

簡體部首:   簡體部外筆畫:8   簡體總筆畫: 11

繁體部首:   繁體部外筆畫: 8   繁體總筆畫: 14

五筆86: ARDC   五筆98:ARDY   倉頡:TQIK   鄭碼:EDXS  

筆順編號:12212113544   四角號碼: 44547   UNICODE:83DD



基本字義

  ㄅㄚˊ
  1. 〔~葜〕多年生草本植物,木質,莖高一米到兩米,有刺而外曲,花黃綠色,橘紅色漿果,像豆,地下根莖入藥。

方言集匯

  • 粵語:bat6
  • 客家話:[臺灣四縣腔]pat8[客英字典]pat8[海陸豐腔]pat8[梅縣腔]pat8

詳細解釋
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申集上》《艸字部》 ·菝 ·康熙筆畫:14 ·部外筆畫:8
  • 《集韻》蒲八切,音拔。《玉篇》菝葀,瑞草。 又《博雅》菝挈,狗脊也。《本草》菝葜,猶也。,短也。莖蔓堅強短小,故名。《廣韻》根可作飮。 又《唐韻古音》蒲內切,同萆。菝葜,《禮記·月令》作萆挈。


字典簡體版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/MjMyNg==.htm


菝的造詞

正在查字典的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