萍

拼音:píng 注音: ㄆㄧㄥˊ

部首: 部外筆畫: 8 總筆畫: 11

簡體部首: 簡體部外筆畫: 8 簡體總筆畫:11

繁體部首: 繁體部外筆畫:8 繁體總筆畫:14

五筆86:AIGH 五筆98:AIGF 倉頡:TEMJ 鄭碼:EVAU 電碼:5493

筆順編號: 12244114312 四角號碼: 44149 UNICODE: 840D



基本字義

píng   ㄆㄧㄥˊ
  1. 一年生草本植物,浮生水面,葉子扁平,表面綠色,背面紫紅色,葉下生須根,開白花,稱“浮萍”,亦稱“青萍”、“紫萍”,多用以喻不定的生活或行蹤:~泊。~蹤。~水相逢。

英漢互譯

duckweed 

方言集匯

  • 粵語:ping4
  • 客家話:[臺灣四縣腔]pin2[東莞腔]pin2[海陸豐腔]pin2[客英字典]pin2[沙頭角腔]pin2[梅縣腔]pin2[寶安腔]pin2[客語拼音字匯]pin2

詳細解釋

  • píng

〈名〉

  1. (會意兼形聲。從水,蘋,蘋亦聲。本義:浮萍) 同本義 [duckweed]
    1. 萍,蘋也。水草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    2. 蓱始生。——《禮記·月令》。注:“蓱,萍也。其大者曰蘋。”
    3. 山河破碎風飄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。——宋· 文天祥《過零丁洋》
  2. 又如:萍合(浮萍易散,飄泊不定,故用以比喻暫時的聚合);萍浮(浮萍飄跡水面。比喻人行蹤飄泊不定);萍飄梗泛(蹤跡飄泊無定);萍跡(喻人四處飄流,行蹤無定);萍流(飄流)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申集上》《艸字部》 ·萍 ·康熙筆畫:14 ·部外筆畫:8
  • 《唐韻》薄經切《集韻》旁經切,音甁。《玉篇》萍草。《本草註》萍卽楊花所化,一葉經宿卽生數葉,葉下有微鬚,卽其根也。《禮·月令》萍始生。《周禮·萍氏註》萍之草無根而浮,取名於其不沉溺。《後漢·鄭傳》萍浮南北。 又靑萍,劒名。 又地名。《竹書紀年》蒐于萍澤。《晉書·地理志》萍鄕,屬安成郡。 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與蘋同。《韻會》蘋、萍本是一物,字異而音義相同。◎按《詩》食野之蘋,毛氏傳云:蘋,也。鄭氏箋云:蘋,藾蕭也。疏云:萍是水中之草,非鹿所食。故鄭氏不從毛氏,觀下食蒿食芩,皆陸草可知,則蘋當依經疏藾蕭,萍是浮萍,絕然二物,字可通借,義不相通,《韻會》之說非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十一》《水部》 ·萍
  • 蘋也。水艸也。從水蘋,蘋亦聲。薄經切

English

duckweed; wandering, traveling


字典簡體版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/MjM1OA==.htm


正在查字典的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