蓑

拼音: suō 注音: ㄙㄨㄛ

部首:  部外筆畫: 10 總筆畫: 13

簡體部首: 簡體部外筆畫: 10 簡體總筆畫: 13

繁體部首:  繁體部外筆畫:10 繁體總筆畫: 16

五筆86/98: AYKE 倉頡: TYWV 鄭碼:ESKR 電碼: 5560

筆順編號:1224125113534 四角號碼: 44732 UNICODE:84D1



基本字義

suō   ㄙㄨㄛˉ
  1. 用草或棕毛做成的防雨器:~衣。~笠。
  2. 用草覆蓋。

方言集匯

  • 粵語:so1
  • 客家話:[海陸豐腔]so1[陸豐腔]so1[臺灣四縣腔]so1[梅縣腔]so1[客英字典]so1[寶安腔]so1

詳細解釋

簑 suō〈名〉

  1. (象形。從艸,衰聲。古文上象笠,中象人面,下象衰形。字亦作“蓑”。“蓑”是后起字。本義:雨具名。即蓑衣) 同本義 [straw or palm-back rain cape]
    1. 衰,草雨衣也。秦謂之萆。——《說文》。字亦作蓑。
    2. 何蓑何笠。——《詩·小雅·無羊》
    3. 橐車載蓑笠。——《儀禮·既夕禮》
    4. 被蓑以當鎧鑐。——《管子·禁藏》
    5. 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,披著蓑戴著笠。——《春》
  2. 又如:蓑笠(蓑衣和斗笠);蓑褐(蓑衣短褐。比喻衣著粗劣);蓑翁(穿蓑衣的老人。指漁翁)

詞性變化

  • suō

〈動〉用草覆蓋;掩 [cover with straw]

    1. 仲幾之罪何不蓑城也。——《公羊傳》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申集上》《艸字部》 ·蓑 ·康熙筆畫:16 ·部外筆畫:10
  • 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蘇和切,音莎。《玉篇》草衣也。《詩·小雅》何蓑何笠。《傳》蓑所以備雨。 又《韻會》覆也。《公羊傳·定元年》仲幾之罪,何不蓑城也。《註》不以蓑苫城也。 又《唐韻古音》初危切,音摧。《郭璞·山海經註》蓑,辟雨之衣也,音催。 又《集韻》蘇回切,音毸。華蘂下垂貌。《張衡·南都賦》敷華蘂之蓑蓑。 又蘇煎切,音暹。《郭璞·山海經贊》江疑所居,風雲是潛。獸有獓,毛如披蓑。

English

rain coat made of straw, coir, etc.


字典簡體版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/MjU3Mw==.htm


正在查字典的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