彘
拼音: zhì 注音:ㄓˋ
部首: 彑 部外筆畫:9 總筆畫:12
簡體部首:彑 簡體部外筆畫: 9 簡體總筆畫: 12
繁體部首:彐
五筆86: XGXX 五筆98: XXTX 倉頡: VMPOP 鄭碼:ZMMR 電碼: 1742
筆順編號:551311341535 四角號碼:27712 UNICODE:5F58
基本字義
zhì ㄓˋ
- 豬:狗~不如。狗~不食。
方言集匯
- 粵語:zi6
- 客家話:[客英字典]chi3[臺灣四縣腔]cih3[梅縣腔]chii3chi3[海陸豐腔]chi3[寶安腔]ci3[陸豐腔]cih6
詳細解釋
〈名〉
- (象形。小篆字形。矢聲,其余象豬頭、腳。本義:彘本指大豬,后泛指一般的豬)
- 同本義 [pig;swine]
- 彘,豕也。后蹏廢謂之彘。——《說文》
- 彘,豬也。——《小爾雅》
- 食黍與彘。——《禮記·月令》。注:“水畜也。”
- 彘者,北方之牲也。——《賈子胎教》
- 竹山有獸焉,名曰毫彘。——《西山經》。注:“貆豬也。吳楚呼鸞豬。”
- 故明主表信,如曾子殺彘也。——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
- 雞豚狗彘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- 賜之彘肩。——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
- 又
- 與一生彘肩。
- 又
- 加彘肩上。
- 又如:彘狗不如;如彘牢;豬圈),(彘肩(即肘子。作為食物的豬腿的最上部分);彘肩斗酒(形容英雄豪壯之氣)
- 地名,故址在今山西霍縣東北 [Zhi,anc.place's name]
- 三年,乃流王[ 厲王]于 彘。——《國語》
- 姓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寅集下》《彐字部》 ·彘 ·康熙筆畫:12 ·部外筆畫:9
- 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直例切,音滯。《說文》豕也。後蹄廢謂之彘。從彑,矢聲。從二匕,彘足與鹿足同。《玉篇》豬也。《禮·月令》孟夏之月,天子乃以彘嘗麥。《註》彘,水畜。《史記·貨殖傳》澤中千足彘,其人與千戸侯等。 又草名。《本草》茢薽,一名彘顱。 又司彘,國名。《山海經》流沙之東,黑水之西,有司彘之國。 又地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河東郡彘縣,順帝改曰永安。 又姓。《廣韻》左傳有彘恭子。 又與璏通。《集韻》璏省作彘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九》《彑部》 ·彘
- 豕也。後蹏發謂之彘。從彑矢聲;從二匕,彘足與鹿足同。直例切
English
swi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