帊

拼音:   注音: ㄆㄚˋ

部首:   部外筆畫:4   總筆畫: 7

五筆86/98:MHCN   倉頡:LBAU   鄭碼:LIYI  

筆順編號:2525215   四角號碼: 47217   UNICODE:5E0A



基本字義

  ㄆㄚˋ
  1. 古同帕。

方言集匯

  • 粵語:paa3
  • 客家話:[客英字典]pa5[臺灣四縣腔]pa5[梅縣腔]pa5[海陸豐腔]pa5

詳細解釋

〈名〉

  1. 兩幅寬的帛 [silks in double width]
    1. 帊,帛三幅曰帊。——《說文新附》。鄭珍新附考:“三者二之誤”。
  2. 頭巾 [scarf;kerchief]。如:帊頭(幞頭)
  3. 巾帕 [handkerchief]
    1. 棋者不信,以帊蓋局,使更以他局為之。——《三國志·魏志》
  4. 道士所披之衣 [Taoist priest’s robe]
    1. 見其散發被黃巾帊。——《南史·隱逸傳上》
  5. 覆蓋物品的巾 [a piece of cloth(used as a cover)]
    1. 以黃紋帊蔽之。——《太平廣記》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寅集中》《巾字部》 ·帊 ·康熙筆畫:7 ·部外筆畫:4
  • 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普駕切,音怕。《說文》帛二幅曰帊。《廣韻》幞也。《通俗文》帛三幅曰帊。帊,衣襆也。 又《廣雅》帳也。 又《集韻》披巴切,音葩。殘帛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七》《巾部》 ·帊
  • 帛三幅曰帊。從巾巴聲。普駕切


字典簡體版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/MzYyNg==.htm


帊的造詞

正在查字典的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