幅

拼音:   注音:ㄈㄨˊ

部首:   部外筆畫:9   總筆畫: 12

五筆86/98:MHGL   倉頡:LBMRW   鄭碼: LIJK   電碼: 1607

筆順編號:252125125121   四角號碼: 41266   UNICODE: 5E45



基本字義

  ㄈㄨˊ
  1. 布的寬度:~面。雙~。寬~。
  2. 泛指事物的寬度:~度。~員(“幅”是寬度,員是周圍。指疆域或領土的面積。如“我國~~廣大”)。振~。篇~。
  3. 邊緣:邊~。
  4. 量詞,用于布帛、圖畫等:一~畫。五~布。

英漢互譯

breadth  

方言集匯

  • 粵語:fuk1
  • 客家話:[梅縣腔]fuk7buk7[陸豐腔]fuk7[客語拼音字匯]bug5fug5[東莞腔]fuk7[客英字典]fuk7[海陸豐腔]buk7fuk7[寶安腔]fuk7buk7[臺灣四縣腔]buk7fuk7

詳細解釋

〈名〉

  1. (形聲。從巾,畐( fú)聲。從“巾”表示與布帛有關。聲符“畐”訓“滿”(參“福”字條),在字中亦兼有表義作用。布帛的寬度(廣)與“滿”有相通之處,故可以引申。本義: 布帛的寬度)
  2. 同本義。古制一幅為二尺二寸。今為布帛、呢絨等寬度的通稱 [width]
    1. 幅,布帛廣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    2. 布帛二尺二寸為幅。——《漢書·食貨志》
    3. 半幅終幅。——《儀禮·士喪禮》。注:“半幅一尺,終幅二尺。”
    4. 邪幅在下。——《詩·小雅·采菽》。注:“邪纏束,故名邪幅。”
    5. 幅巾。——《后漢書·符融傳》。注:“以一幅為之。”
  3. 又如:單幅,雙幅;寬幅的白布;幅裂(像布幅一樣割裂);幅巾(古代用全幅細絹裹頭的頭巾。男子用以束發,也叫幞頭);幅練(成幅的白練)
  4. 引申指地面或書畫面的廣狹 [width]
    1. 幅隕既長。——《詩·商頌·長發》
    2. 幅者,所以正曲枉也。——《列女傳·母儀》
    3. 即連楮為巨幅,廣二丈,大書一“屈”字。——明· 高啟《書博雞者事》
  5. 又如:篇幅;振幅
  6. 界限,限度 [limit]。如:幅程(范圍,尺度);幅利(使貪利之心有所節度)
  7. 指布帛或紙張 [cloth or paper]
    1. 其男子衣以橫幅,但結束相連,略無縫綴。——《晉書》

詞性變化

〈量〉——記述長條或方形的東西。如:一幅畫;一幅對子

〈動〉覆蓋,用東西遮在…上面 [cover]

    1. 一莖竹稿剔船尾,兩幅青幕幅船頭。——白居易《泛小艙》

〈形〉通“福”。古稱富貴壽考為福 [good luck]

    1. 幅隕既長,有娀方將。——《詩·商頌·長發》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寅集中》《巾字部》 ·幅 ·康熙筆畫:12 ·部外筆畫:9
  • 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方六切,音福。《說文》布帛廣也。《玉篇》布帛廣狹。《廣韻》絹幅。《爾雅·釋天》緇廣充幅,長尋曰旐。《疏》以黑色之帛,廣全幅長八尺,屬於杠,名旐。《急就篇註》四丈曰疋,兩邊具曰幅。《左傳·襄二十八年》夫富,如布帛之有幅焉,爲之制度,使無遷也。夫民生厚而用利於是乎,正德以幅之。《疏》言用正德以爲邊幅,使有度也。《前漢·馬援傳》修飾邊幅。《註》若布帛,修飾其邊幅也。 又《廣雅》匡幅,滿也。 又《廣韻》姓也。 又《廣韻》彼側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筆力切,音逼。《廣韻》行縢名。《左傳·桓二年》帶裳幅舄。《註》幅若今行縢。《詩·小雅》邪幅在下。《傳》幅,逼也,所以自偪束也。正義邪纏於足謂之邪偪。名曰偪者,所以自偪束也。 又《韻會》通作偪。《禮·內則》偪屨著綦。*考證:〔《禮·內則》偪屨著綦。《註》鄭云,以幅帛邪纏於足,所以自偪束。逼卽縢約也。〕 謹按內則無此註,查係小雅疏,而又非原文。謹移於上文小雅傳所以自偪束也下,照原文爲正義邪纏於足謂之邪偪。名曰偪者,所以自偪束也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七》《巾部》 ·幅
  • 布帛廣也。從巾畐聲。方六切

English

piece, strip, breadth of, hem


字典簡體版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/MzY3OA==.htm


正在查字典的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