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字義
tóng ㄊㄨㄥˊ
- 一樣,沒有差異;相~。~一(a.一致,統一;b.共同的一個或一種)。~儕(同輩)。~庚(同歲)。~年。~胞。~人(a.在同一單位工作的人;b.同行業的人)。~仁(同人)。~仇敵愾。~工異曲。~室操戈。情~手足。
- 共,在一起(從事):共~。~學。~步。殊途~歸。~舟共濟。
- 和,跟:~流合污。
- 姓。
英漢互譯
alike be the same as in common same together
方言集匯
- 粵語:tung4
- 客家話:[梅縣腔]tung2[海陸豐腔]tung2[客英字典]tung2[臺灣四縣腔]tung2[客語拼音字匯]tung2[陸豐腔]tung3[沙頭角腔]tung2[東莞腔]tung2[寶安腔]tung2
- 潮州話:dang5(tng)tong5(thng)
詳細解釋
〈動〉
- (會意。從冃,從口。冃( mào),重復。本義:聚集)
- 同本義 [converge]
- 同,合會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- 同重體合類。——《墨子·經上》
- 同人親也。——《易·雜卦》
- 六曰同衣服。——《周禮·大司徒》
- 又如:云同(云彩聚集);同天(共存于人世間);同合(使相一致;融會);同流(諸水合流)
- 相同,一樣,共同(側重于同樣,齊一) [be the same as]
- 同事之人,不可不審察也。——《韓非子·說林上》
- 鳥獸不可與同群。——《論語·微子》
- 同予者何人。——宋· 周敦頤《愛蓮說》
- 同于真耶。——清· 薛福成《觀巴黎油畫記》
- 同于幻耶。
- 又如:同心戮力(同心合力);同功一體(功績地位一樣);同號(稱號相同;運算符號相同);同愾(相同的憤慨);同義(仁義或道義相同);同義字(意義相同的字);同源字(音、義相同或相近)
- 參與;一起干某事 [participate in;share]
-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,則軍士惑矣。——《孫子·謀攻》
- 又如:同舉(一同舉薦);同樂(一同娛樂);同棲(一同棲息);同休(同享福祿);同枕(共枕而臥);同利(共享利益);同車(同乘一車);同室(同居一室)
- 共,共一個 [in common]
- 上下同欲者勝。——《孫子·謀政》
- 俗之同病。——清· 劉開《問說》
- 同社諸君子。——明· 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
- 以同姓為吾后。——清· 全祖望《梅花嶺記》
- 又如:同福(共同的福祿)
- 齊一;統一 [uniform;unified;unitary]
- 死去方知萬事空,但悲不見九州同。——宋· 陸游《示兒》
詞性變化
〈副〉
- 共同。到一處[together;jointly]
- 同行十二年。——《樂府詩集·木蘭詩》
- 同是宦游人。——唐· 王勃《杜少府之任蜀州》
- 少同學。——明· 魏禧《大鐵椎傳》
- 既同寢。
- 又如:同參(共同參與);同晷(同受日光照耀);同獎(共同輔助);同慶(共同慶賀);同進(一同前進);同舉(一同舉薦);同來同去;同吃同住;同宿;同游
〈名〉
- 中國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六禮之一。每隔十二年,諸侯一齊來朝見天子叫“同” [tong]
- 奠此中國,四夷來同。——王安石《贈賈魏公神道碑》
- 中國古代土地面積單位,地方百里為同 [a unit of land measurement]
- 且昔天子之地一圻,列國一同。——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五年》
- 中國古代爵一類的酒器 [wine vessel]
- 姓
〈介〉
- 引進共同行動者 [with]。
- 如:我同你去;我同她說話
- 給,為 [for]
- 合共還他三十六,還要同他做一年。——《中國歌謠資料》
〈連〉
- 和,表示并列關系 [and;with]。
- 如:我同農民;教師同塾師
- 另見 tòng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丑集上》《口字部》 ·同 ·康熙筆畫:6 ·部外筆畫:3
- 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徒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徒東切,音桐。《說文》合會也。《玉篇》共也。《廣韻》①也。《易·同人》天與火同人,君子以類族辨物。《書·益稷》敷同日奏罔功。 又《廣韻》齊也。《書·舜典》同律度量衡。《詩·小雅》我馬旣同。 又聚也。《詩·小雅》獸之所同。《傳》同猶聚也。 又和也。《禮·禮運》是謂大同。《註》猶和也,平也。 又《周禮·春官·大司樂》六律六同。《註》六律合陽聲者,六同合隂聲者。又《典同》掌六律,六同之和。《註》律以竹,同以銅。言助陽宣氣,與之同也。 又《周禮·春官·大宗伯》時見曰會,殷見曰同。《詩·小雅》赤芾金舄,會同有繹。 又《周禮·地官·小司徒·井牧其田野註》司馬法曰:十成爲終,十終爲同,同方百里。《疏》謂之爲同者,取象震雷百里所聞同,故名百里爲同也。又爵名。《書·顧命》上宗奉同瑁。《註》同,爵。瑁,圭也。 又州名。《廣韻》漢馮翊地有九龍泉,泉有九源,同爲一流,因以名之。《韻會》後魏以灃水攸同名州。 又《正韻》通也。《莊子·在宥篇》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。《註》呂吉甫曰:空同之上,無物而大通之處也。 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唐有同谷。 又《盧仝詩》仝不仝,異不異,是謂大仝而小異。 又通作童。《列子·黃帝篇》狀與我童者,近而愛之。狀與我異者,疏而畏之。 又《釋文》徒貢切,音洞。與詷同。《禮·祭統》鋪筵設同幾,爲依神也。《註》同之言詷也。《疏》同之言詷也者,若單作同字,是齊同之同,非詷共之詷。若詷共之詷,則言旁作同。漢魏之時,字義如此,今則總爲一字。 又葉徒黃切,音唐。《琳·答客難》六合咸熙,九州來同。倒載干戈,放馬華陽。①字作北下。*考證:〔司馬法曰,成爲終,終十爲同。〕 謹照周禮註原文終十改十終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七》《部》 ·同
- 合會也。從從口。徒紅切〖注〗臣鉉等曰:同,爵名也。《周書》曰:“太保受同嚌,故從口。”史籀亦從口。李陽冰云:“從口。”非是
- 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- 合會也。從口。口皆在所覆之下。是同之意也。徒紅切。九部。
English
same, similar; together wit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