吁

拼音:   yù   注音:ㄒㄩ ㄩˋ

部首:   部外筆畫: 3   總筆畫:6

五筆86/98:KGFH   倉頡:RMD   鄭碼: JAD   電碼:0675

筆順編號: 251112   四角號碼:61040   UNICODE:5401



基本字義

  ㄒㄩˉ
  1. 嘆息:長~短嘆。
  2. 嘆詞,表示驚疑:~,是何言歟?

英漢互譯

appeal   sigh  

方言集匯

  • 粵語:heoi1
  • 客家話:[客語拼音字匯]hi1yi1[梅縣腔]hi1[寶安腔]ji1hi1[客英字典]hi1[臺灣四縣腔]hi1wu1[海陸豐腔]hi1wu1
  • 潮州話:u1ru6

詳細解釋

<嘆>

  1. (形聲。從口,于聲。本義:表示驚怪、不然、感慨等) 同本義 [oh]
    1. 王曰:“吁!來!有邦有土,告爾祥刑。”——《書·呂刑》
    2. 吁!驚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    3. 王曰:“吁,來!…”——《史記·周本紀》
    4. 吁!是何言歟——《法言·君子》。注:“吁!駭嘆之聲。”
  2. 又如:吁咈(表示不以為然之意);吁咈都俞(吁咈,吁俞。用以贊美君臣間論政之和洽。見《書·堯典》);吁嗟(表示憂傷或有所感;表示贊美)

詞性變化

〈動〉

  1. 嘆息,嘆氣 [sigh]
    1. 香車輾盡關山日,彈罷琵琶只自吁。——《明珠記》
  2. 又如:吁唏(吁噓。噓唏,嘆息);吁氣(嘆氣);吁嗟(哀嘆;嘆息);吁嗟(慨嘆);吁然(感嘆的樣子);吁嘆(嘆息;哀嘆);吁嘻(感嘆)
  3. 吐 [breathe out]。如:吁呵(口中默念);吁吸(噓氣與吸氣;呼吸);吁呼(指吐氣);吁荼(謂散發出溫暖之氣);吁氣(呼氣,吐氣)
    1. 云何吁矣。——《詩·周南·卷耳》
  4. 另見 yū;yù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丑集上》《口字部》 ·吁 ·康熙筆畫:6 ·部外筆畫:3
  • 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況于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匈于切,音訏。《說文》驚也。《玉篇》疑怪之辭也。《廣韻》嘆也。《書·堯典》帝曰:吁嚚訟可乎。《詩·周南》云何吁矣。 又留吁,赤狄別種。《春秋·宣十六年》晉人滅赤狄、甲氏及留吁。又省作于。《詩·周南》于嗟麟兮。《召南》于嗟乎騶虞。 又《集韻》雲俱切,音迂。義同。 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休居切。與噓同。《王充·論衡》豬馬以氣吁之。 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王遇切,音芋。義同。 《說文》本作吁。吁,字從口從亐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二》《口部》 ·吁
  • 驚也。從口于聲。況于切

  • 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  • 驚也。從口虧聲。況于切。五部。按此篆當,說見虧部。

English

interjection 'Alas!'; to sigh


字典簡體版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/Mzc3NA==.htm


正在查字典的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