喁

拼音: yóng 注音:ㄩㄥˊ

部首:  部外筆畫: 9 總筆畫:12

五筆86/98: KJMY 倉頡: RWLB 鄭碼: JKLZ 電碼: 0806

筆順編號:251251125214 四角號碼: 66027 UNICODE:5581



基本字義

yóng   ㄩㄥˊ
  1. 〔~~〕a.低聲,如“~~細語”;b.隨聲附和,如“~~相和”;c.眾人景仰歸向的樣子,如“延頸舉踵,~~然,皆爭歸義”。
  2. 魚口向上,露出水面:“水濁則魚~”。

方言集匯

  • 粵語:jung4jyu4
  • 客家話:[梅縣腔]jung2ngeu3ngi3[海陸豐腔]ngiung2ngi2[客英字典]jung2ngi3[寶安腔]ngi2jung2[客語拼音字匯]yung2[臺灣四縣腔]ngiung2ngi2
  • 潮州話:ngo5,ngo3

詳細解釋

  • yóng

〈形〉

  1. (形聲。從口,禺( yù)聲。本義:魚口向 上露出水面)
  2. 同本義 [a fish sticking its mouth out of the water]
    1. 喁,魚口上見。——《說文》
    2. 水濁則魚喁,令苛則民亂。——《韓詩外傳》
  3. 仰望期待的樣子 [looking up to]。如:喁望(仰望;渴望)
  4. 另見 yú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丑集上》《口字部》 ·喁 ·康熙筆畫:12 ·部外筆畫:9
  • 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魚容切,音顒。《說文》魚口上見。《廣韻》噞喁。《韓詩外傳》水濁則魚喁。《庾肩吾詩》江潭作噞喁。 又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延頸舉踵,喁喁然,皆爭歸義。《註》喁,五恭反,口向上也。 又《集韻》一曰聲也。 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元俱切,音愚。《集韻》魚口出入。 又《集韻》一曰聲也。《韻會》聲相和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前者唱于,而隨者唱喁。《音義》喁,五恭反,徐又音愚。《史記·日者傳》公等喁喁者也,何知長者之道乎。 又《集韻》語口切,音偶。義同。《莊子音義》又五斗反。 又五矩切,音麌。噞喁,魚口聚貌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二》《口部》 ·喁
  • 魚口上見。從口禺聲。魚容切

  • 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  • 魚口上見。師古、玄應皆作衆口。按魚是也。淮南書。水濁則魚噞喁。劉逵注吳都賦曰。噞喁、魚在水中羣出動口皃。喁本狀魚。引伸他用。如論語素王受命讖莫不喁喁延頸歸德、淮南書羣生莫不喁喁然仰其德、司馬相如傳延頸舉踵喁喁然皆是也。從口。禺聲。魚容切。葢古音在四部。

English

the mouth of a fish at the surface of the water, gasping for breath


字典簡體版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/NDE3Nw==.htm


正在查字典的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