嗄

拼音: shà   á   注音: ㄕㄚˋ ㄚˊ

部首:   部外筆畫: 10   總筆畫: 13

五筆86/98: KDHT   倉頡:RMUE   鄭碼: JANR  

筆順編號:2511325111354   四角號碼:61047   UNICODE:55C4



基本字義

shà   ㄕㄚˋ
  1. 嗓音嘶啞。

方言集匯

  • 粵語:aa2saa3
  • 客家話:[海陸豐腔]sa5sia5ha5ha3[梅縣腔]sa5[臺灣四縣腔]sa5sia5ha5[客英字典]sa5

詳細解釋

  • shà

〈形〉

  1. 聲音嘶啞的 [hoarse]
    1. 終日嚎而嗌不嗄。——《老子》
  2. 又如:嗄啞,嗄嘶(嗓音嘶啞)

詞性變化

  • shà

〈嘆〉

  1. 什么 [what]——表示否定
    1. 我要丟個干干凈,看你嗄法把我治。——清· 蒲松齡《聊齋俚曲集》
  2. 舊時仆役對主人、下級對上級的應諾聲 [yes]
    1. “帶進來”。兩邊軍士應一聲“嗄”,即將牛皋推至面前。——《說岳全傳》
  3. 另見 á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丑集上》《口字部》 ·嗄 ·康熙筆畫:13 ·部外筆畫:10
  • 〔古文〕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所嫁切,沙去聲。《玉篇》聲破。《集韻》聲變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終日號而嗌不嗄,和之至也。《集韻》或作。 又《廣韻》於犗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於邁切《韻會》幺邁切,音隘。《廣韻》聲敗。《集韻》氣逆也。楚人謂啼極無聲爲嗄。 又《集韻》乙界切,噫去聲。亦氣逆也。或作噎。

English

hoarse of voice


字典簡體版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/NDIxMw==.htm


正在查字典的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