鄧

拼音:dèng   注音:ㄉㄥˋ

部首:   部外筆畫:2   總筆畫:4

簡體部首:   簡體部外筆畫:2   簡體總筆畫: 4

繁體部首:   繁體部外筆畫:2   繁體總筆畫: 5

五筆86/98:CBH   倉頡:ENL   鄭碼: XSY   電碼:6772

筆順編號:5452   四角號碼: 77427   UNICODE:9093



基本字義

(鄧)

dèng  ㄉㄥˋ
  1. 姓。

方言集匯

  • 粵語:dang6

詳細解釋

鄧 Dèng〈名〉

  1. 古國名[Deng state]
    1. 鄧,曼姓之國。今屬 南陽。從邑,登聲。——《說文》
  2. 在今河南省鄧縣。公元前678年為楚所滅
    1. 鄧侯吾離來朝。——《春秋·桓公七年》
    2. 申呂應 鄧。——《國語·鄭語》
    3. 襲楚至 鄧。——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
  3. 古地名 [Deng village,name of a place in ancient times]
  4. 春秋蔡地,后屬楚。在今河南省郾城縣東南
    1. 蔡侯鄭伯會于 鄧。——《春秋·桓公二年》
  5. 春秋魯地。在今山東省汶河以南、運河以北地區(清兗州府境)
  6. 戰國楚地,秦置鄧縣,是故鄧侯國。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北
  7. 戰國魏邑,在今河南省孟縣西南
  8. 姓(鄧通:西漢人,以自鑄銅錢而成為巨富,后世常用此名比喻富有。鄧禹:東漢新野人,字仲華。隨漢光武劉秀作戰,為東漢開國功臣。鄧騭:人名,東漢安帝劉祜的舅父,封為上蔡侯,任大將軍)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補遺》《酉集》《邑字部》 ·鄧 ·康熙筆畫:9 ·部外筆畫:2
  • 《搜眞玉鏡》音山。地名。*(鄧)《唐韻》徒亙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唐亙切,音蹬。《說文》曼姓之國。《春秋·桓七年》鄧侯吾離來朝。《疏》鄧,在南地,屬衡岳。 又魯地。《春秋·隱十年》春,齊侯、鄭伯盟于鄧。《註》鄧,魯地。 又蔡地。《春秋·桓二年》蔡侯、鄭伯會于鄧。《註》潁川召陵縣西南有鄧城。《疏》賈、服以鄧爲國,釋例以此爲蔡地,其鄧國則義陽鄧縣是也。以鄧是小國,去蔡遠,蔡、鄭懼楚而爲此會,不當反求近楚小國與之結援,故知非鄧國也。 又州名。本秦南陽郡,隋置南陽縣,攺鄧州。 又姓。《姓考》殷武丁封叔父于河北,爲鄧侯,後因氏。*(鄧)考證:〔《春秋·桓十年》鄧侯離吾來朝。〕 謹照原文十年改七年。離吾改吾離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六》《邑部》 ·鄧
  • 曼姓之國。今屬南陽。從邑登聲。徒亙切

English

surname


字典簡體版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/NTU4.htm


正在查字典的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