邵

拼音: shào   注音: ㄕㄠˋ

部首:   部外筆畫: 5   總筆畫:7

簡體部首:   簡體部外筆畫: 5   簡體總筆畫: 7

繁體部首:   繁體部外筆畫: 5   繁體總筆畫: 8

五筆86/98: VKBH   倉頡:SRNL   鄭碼:YDJY   電碼: 6730

筆順編號: 5325152   四角號碼:17627   UNICODE: 90B5



基本字義

shào   ㄕㄠˋ
  1. 古地名,在今中國山西省垣曲縣。
  2. 姓。

方言集匯

  • 粵語:siu6
  • 客家話:[海陸豐腔]shau5chau5[客英字典]zhau5cheu5[客語拼音字匯]sau4seu4[梅縣腔]shau5[臺灣四縣腔]seu5sau5cau5[寶安腔]sau5sau2[東莞腔]sau5
  • 潮州話:siou2/siao2〈姓〉siên7/sion7

詳細解釋

  • Shào

〈名〉

  1. 古地名 [Shao county]
    1. 邵,晉邑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    2. 戌郫邵。——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
  2. 春秋晉邑。在今河南省濟源縣西,山西省垣曲縣東。后魏改為邵郡,后周改為邵州
  3. 古州名 [Shao prefecture]。相當于今福建省邵武縣等地
  4. 古郡名 [Shao district]。即邵陵郡,相當于今湖南省邵陽市及新邵、邵陽等縣地
  5. 水名 [Shao river]。邵水發源龍山。西流會桐江、檀江,在湖南省寶慶縣東注入資水
  6. 姓(《漢書》作“召”)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酉集下》《邑字部》 ·邵 ·康熙筆畫:12 ·部外筆畫:5
  • 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時照切《五音集韻》市照切,音紹。《廣韻》邑名。《左傳·襄二十三年》齊侯伐晉,戍郫、邵。《註》晉邑。 又姓。與召通。召公奭之後。《史記·白起傳》雖周、邵、呂望之功,不益于此矣。 又邵陵,地名。《史記·秦本紀》齊桓公伐楚,至邵陵。《左傳·僖四年》作召陵。 《正字通》從邑者,爲邑,爲姓。從卪者訓勸勉,又訓高也。俗多譌混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六》《邑部》 ·邵
  • 晉邑也。從邑召聲。寔照切

  • 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  • 晉邑也。左傳襄二十三年。齊矦伐衞。遂伐晉。入孟門。登大行。張武軍於熒庭。戍郫邵。杜曰。取晉邑而守之。杜不言郫邵二邑名。據許則當是二邑也。文六年。賈季召公子樂於陳。趙孟使殺諸郫。此單言郫也。後志。河東垣縣有邵亭。注引博物記。縣東九十里有郫邵之阨。趙孟殺公子樂於郫邵。豈張華所見左傳有異歟。按今山西絳州垣曲縣東有邵城。後魏之邵郡、後周之邵州皆此也。依許則經典獨此字從邑召。凡周召字作邵者俗也。後儒或謂垣曲邵城爲周召分陜之所。其說不經。從邑。召聲。寔照切。二部。

English

surname; various place names


字典簡體版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/NjI2.htm


正在查字典的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