揖

拼音:   注音:

部首:   部外筆畫:9   總筆畫:12

簡體部首:   簡體部外筆畫:9   簡體總筆畫:12

繁體部首:

五筆86/98: RKBG   倉頡: QRSJ   鄭碼: DJCE   電碼:2253

筆順編號: 121251122111   四角號碼:56041   UNICODE: 63D6



基本字義

  ㄧˉ
  1. 古代的拱手禮:作(zuō)~。~讓(賓主相見的禮節)。~客。~別。

英漢互譯

bow with hands clasped  

方言集匯

  • 粵語:jap1
  • 客家話:[梅縣腔]jip7[臺灣四縣腔]jip7[客英字典]jip7[寶安腔]jip7[東莞腔]cap7[陸豐腔]jip8[客語拼音字匯]yib5[海陸豐腔]rip7[沙頭角腔]cip8

詳細解釋

〈動〉

  1. (形聲。從手,咠( qì)聲。本義:拱手行禮)
  2. 同本義 [make a bow with hands clasped]
    1. 自家拜揖,愿求恩官高姓大名。——《水滸全傳》
  3. 又如:揖客(長揖不拜之客;向客拱手為禮);揖游(古代行禮時依禮儀進退俯仰)
  4. 讓出,遜主 [give ground]
    1. 公惟國家之統,揖大福大恩,事事謙讓,動而固辭。——《漢書》
  5. 又如:揖讓(揖遜。賓主相見的禮儀;禪讓。讓位于賢);揖盜開門(比喻接納壞人,自取其禍)
  6. 通“壹”。專一 [sigle-minded]
    1. 普天之下,搏心揖志。——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卯集中》《手字部》 ·揖 ·康熙筆畫:13 ·部外筆畫:9
  • 《唐韻》伊入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一入切,音挹。《說文》手著胷曰揖。《六書故》拱手上下左右之以相禮也。《儀禮·鄉飲酒禮賓厭介註》推手曰揖,引手曰厭。《詩詁》上手當曰厭,謂手厭於胷,引手當曰揖,下手曰拜。《周禮·秋官·司儀》土揖庶姓。時揖異姓。天揖同姓。《註》土揖,推手小下之也。時揖,平推手也。天揖,推手小舉之也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酈生不拜長揖。《註》長揖者,手自上而極下。 又《說文》攘也。◎按攘同讓。增韻,遜也。前漢王莽傳,揖大福之恩。註:揖謂讓而不當也。 又進也。《禮·玉藻》進則揖之,退則揚之。《註》揖之謂小俯也。揚之謂小仰也。 又三揖,卿大夫士也。《左傳·哀二年》三揖在下。 又《集韻》乙及切,音邑。與挹同。《王禹偁·竹樓記》遠吞山光,平揖江瀨。 又側立切,音戢。聚也。《詩·周南》螽斯羽揖揖兮。 又《集韻》卽入切《正韻》賫入切,音湒。義同。 又《集韻》籍入切,音集。義同。又成也。 又與輯通。《史記·秦始皇紀》普天之下,摶心揖志。《前漢·郊祀志》揖五瑞。《註》合也。 又乙冀切,音懿。與撎同本作揖。*考證:〔《史記·秦始皇紀》普天之下,博心揖志。〕 謹照原文 博心改摶心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十二》《手部》 ·揖
  • 攘也。從手咠聲。一曰手箸胷曰揖。伊入切

English

salute, bow; defer to, yield


字典簡體版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/NjI5Mg==.htm


正在查字典的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