汭

拼音: ruì   注音:ㄖㄨㄟˋ

部首:   部外筆畫: 4   總筆畫:7

簡體部首:   簡體部外筆畫: 4   簡體總筆畫:7

繁體部首:

五筆86/98:IMWY   倉頡: EOB   鄭碼:VLOD   電碼:3103

筆順編號: 4412534   四角號碼: 34127   UNICODE: 6C6D



基本字義

ruì   ㄖㄨㄟˋ
  1. 河流會合的地方或河流彎曲的地方。

方言集匯

  • 粵語:jeoi6
  • 客家話:[海陸豐腔]nui6rui6[梅縣腔]nui5[臺灣四縣腔]nui5jui5[客語拼音字匯]nui4[客英字典]nui5jui1
  • 潮州話:而鍋7(銳7)

詳細解釋

  • ruì

〈名〉

  1. 兩條水流匯合處 [confluence of streams]
    1. 汭,水相入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    2. 氂降二女于媯汭。——《書·堯典》。注:“水所入曰汭。”
    3. 令尹子常以舟師及 沙汭而還。——《左傳·昭公二七年》
  2. 河流、湖泊的彎處 [river bends]
    1. 館于洛汭。——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
    2. 虢公敗戎于 渭汭。——《左傳》。 杜預注:“水之隈曲曰汭。”
  3. 水濱 [bank]
    1. 客絕水而來,勿迎之水汭,令半濟而擊之,利。——《孫子》。唐· 杜牧注:“水內乃汭也,誤為內耳。”
  4. 水流之北 [north of a River]
    1. 弱水既西,涇屬 渭汭。——《書·禹貢》。 孔傳:“水北曰汭。”
  5. 水名 [Rui River]
  6. 在山西省永濟縣境。西流注于黃河,傳說即舜納二妃處
  7. 在江西鉛山縣境,為上饒江支流
  8. 涇水支流,發源于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南,至甘肅涇川縣流入涇水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巳集上》《水字部》 ·汭 ·康熙筆畫:8 ·部外筆畫:4
  • 《唐韻》而銳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儒稅切,音芮。水名。《周禮·夏官·職方氏》雝州,其川涇汭。《註》汭在豳地。 又《說文》水相入貌。一曰小水入大水也。 又水內也。《書·堯典》釐降二女于嬀汭。《傳》汭,水之內也。通作芮。《詩·大雅》芮鞫之卽。《箋》水內曰芮,水外曰鞫。 又水北也。《書·禹貢》涇屬渭汭。《傳》水北曰汭。《疏》涇水南入渭,而名爲渭汭,知水北曰汭。又《五子之歌》徯于洛之汭。《正義》待于洛水之北。 又水之隈曲爲汭。《左傳》稱淮水之曲曰淮汭,漢水之曲曰夏汭,滑水之曲曰滑汭。 又沙邊曰沙汭。《木華·海賦》雲錦散文,於沙汭之際。 又《集韻》如劣切,音爇。水北也。義同。《江淹·擬古詩》昨發赤亭渚,今宿浦陽汭。方作雲峰異,豈伊千里別。 又他昆切,音暾。與涒通。詳七畫涒字註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十一》《水部》 ·汭
  • 水相入也。從水從內,內亦聲。而銳切

  • 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  • 水相入皃。皃各本作也。今依玉篇、廣韻正。上下文皆水皃。則皃字是也。水相入皃者、汭之本義也。周禮職方之汭、卽漢志右扶風汧縣之芮。水名也。大雅之汭、亦作芮。毛云。水厓也。鄭云。汭之言內也。尚書嬀汭、渭汭。某氏釋爲水北。雒汭。某氏釋爲雒入河處。左傳漢汭、渭汭、雒汭、滑汭。杜氏或云水內也、或云水之隈曲曰汭。大意與大雅鄭箋相近。鄭箋之言云者、謂汭卽內也。凡云某之言某、皆在轉注假借閒。從水內。與枘同意。內亦聲。而銳切。十五部。

English

confluence of two streams; bend


字典簡體版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/NjY1OQ==.htm


正在查字典的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