忳
拼音: tún zhūn dùn 注音: ㄊㄨㄣˊ ㄓㄨㄣ ㄉㄨㄣˋ
部首:忄 部外筆畫:4 總筆畫:7
簡體部首:忄 簡體部外筆畫: 4 簡體總筆畫: 7
繁體部首: 心
五筆86/98: NGBN 倉頡:PPU 鄭碼:UHZI
筆順編號:4421525 四角號碼: 95017 UNICODE: 5FF3
基本字義
tún ㄊㄨㄣˊ
- 憂郁煩悶:“~郁邑余侘傺兮。”
方言集匯
- 粵語:tyun4zeon1
- 客家話:[臺灣四縣腔]tun2[梅縣腔]tun2[陸豐腔]tun6[客英字典]tun2[海陸豐腔]tun2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卯集上》《心字部》 ·忳 ·康熙筆畫:8 ·部外筆畫:4
- 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徒渾切《正韻》徒孫切,音屯。《玉篇》悶也,亂也,憂也。《屈原·離騷》忳鬰邑余侘傺兮。《朱註》忳,憂貌。 又《集韻》朱倫切,音肫。本作諄。或作忳。忳忳,誨人不倦也。 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殊倫切,音純。本作憌。或作忳。人名。後漢有王忳。 又《集韻》《類篇》杜本切,音盾。愚也。 又都困切,音頓。或作沌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我愚人之心也哉,忳忳兮。 又《集韻》徒困切,音鈍。忳愻,意不樂也。◎按肫與忳通。凡字書所引,通義甚多,《正字通》所引亦多,而獨于忳肫二字不許其通,是自相矛盾也。凡正字通辨駁太過類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