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字義
xióng ㄒㄩㄥˊ
- 哺乳動物,體大,尾短,四肢短而粗,腳掌大,能直立行走,也能攀樹,種類很多,有“棕熊”、“白熊”、“黑熊”等:狗~(即“黑熊”)。~掌。~白(熊背上的脂肪,白色,珍貴食品)。~膽(熊的膽,可入藥)。~包(喻無能的人,廢物)。
- 方言,指斥責:挨了一頓~。
- 姓。
英漢互譯
bear
方言集匯
- 粵語:hung4
- 客家話:[客語拼音字匯]yung2[寶安腔]jung2[客英字典]jung2[海陸豐腔]rung2ngiung2[梅縣腔]jung2[臺灣四縣腔]jung2ngiung2[東莞腔]jung2[陸豐腔]jung3[沙頭角腔]jung2
詳細解釋
〈名〉
- (形聲。從能,炎省聲。能,“熊”。本義:動物名)
- 屬于食肉目熊科(Ursidae)的一種大型笨重的哺乳動物 [bear]
- 熊獸似豕,山居各蟄。——《說文》
- 熊虎丑,其子狗。又羆如熊,黃白文。——《爾雅》
- 黃能入于寢門。——《國語·晉語》。字誤能,按,羆即熊類之大而猛者,能拔樹木,今俗謂之人熊。
- 有長而粗的毛,退化的尾,腳掌大,既食肉,也食果實和昆蟲,雖然通常笨拙遲鈍,也能在短距離內迅速行動,尤其是在崎嶇或陡峭的地形上。又指使人感到像熊一樣的人;特指在粗暴無禮、笨拙粗野、呆滯強壯方面。如:熊羆(熊和羆。指猛獸;常比喻勇猛之士);熊羆之兆(指生兒子的兆頭);熊足(熊蹯、熊掌。熊的腳掌。一種珍貴的食品);熊席(熊皮坐席)
- 古代以熊皮為飾的箭靶 [target decorated with bear-fur]
- 有熊侯。——《儀禮·鄉射禮》
- 又如:熊侯(飾以熊皮的箭靶)
- 古州名 [Xiong prefecture]
- 熊、 谷二州在度內,不取,敦鄰好也。——《新唐書》
- 姓
詞性變化
〈形〉
- 通“雄”。雄性 [male]
- 及贊戎律,熊武斯裁。——《北史·羊祉傳》
- 軟弱,無能 [weak;incompetent;incapable]。如:熊包;人熊被人欺,馬熊被人騎
〈動〉斥罵 [rebuke]。如:我把他狠狠地熊了一頓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巳集中》《火字部》 ·熊 ·康熙筆畫:14 ·部外筆畫:10
- 〔古文〕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胡弓切,音雄。《說文》熊獸似豕,山居冬蟄,從能炎省。《爾雅·釋獸》熊,虎醜。《疏》醜類也。《書·禹貢》熊羆狐貍織皮。《詩·小雅》維熊維羆,男子之祥。 又赤熊。《爾雅·釋獸》魋如小熊。《註》今建平山中有此獸。俗呼爲赤熊。 又《史記·天官書》熊熊靑色有光。《山海經》槐江之山,南望崑崙。其光熊熊,其氣。 又山名。《書·禹貢》熊耳外方桐柏。《史記·黃帝紀》南至于江登熊湘。《註》二山名。熊卽熊耳山。又《封禪書》南伐至于召陵,登熊山。 又《山海經》熊山有穴焉,熊之穴,恆出神人,夏啓而冬閉。 又西熊,侯國。見《史記·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》 又人名。《書·舜典》益拜稽首讓于朱虎熊羆。 又《史記·五帝紀》黃帝爲有熊。《韻會》有熊,國名。黃帝所都。 又《廣韻》亦姓。《左傳》賢者熊宜僚。又複姓。《左傳》楚大夫熊率且比。 又《集韻》矣切。義同。《唐韻正》熊音羽陵反。春秋宣八年,葬我小君敬嬴。公羊穀梁傳作頃熊。頃音近敬,熊音近嬴。正義不得其解,乃云:一人有兩號。非矣。左傳昭七年,正義曰:張叔皮論云:賔爵下革,田鼠上騰,牛哀虎變,鯀化爲熊,久血爲燐,積灰生蠅王劭曰:古人讀熊于陵反。張叔用舊音也。熊當改入蒸韻。 又《集韻》囊來切。同能。《左傳·昭七年》晉侯夢黃能入于寢門。《釋文》熊亦作能。如字,一音奴來反。三足鼈也。詳肉部能字註。 《集韻》或作能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十》《熊部》 ·熊
- 獸似豕。山居,冬蟄。從能,炎省聲。凡熊之屬皆從熊。羽弓切
English
a bear; brilliant; bright; surna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