旃

拼音:zhān 注音:ㄓㄢ

部首: 部外筆畫:6 總筆畫:10

五筆86/98: YTMY 倉頡: YSOBY 鄭碼: SYQS 電碼: 2462

筆順編號: 4153313541 四角號碼:08247 UNICODE: 65C3



基本字義

zhān   ㄓㄢˉ
  1. 古代一種赤色曲柄的旗。
  2. 同氈。
  3. 文言助詞,相當于之或“之焉”:“天其殃之也,其將聚而殲~”。

方言集匯

  • 粵語:zin1
  • 客家話:[客英字典]zhen1[寶安腔]zen1[梅縣腔]zhan1[海陸豐腔]zhan1[臺灣四縣腔]zan1

詳細解釋

  • zhān

〈名〉

  1. (形聲,本義:赤色的曲柄旗)
  2. 同本義 [red flag]
    1. 旃,旗曲柄也。周禮曰:“通帛為旃。——《說文》
    2. 通帛為旃。通以赤色為之。——《釋名·釋兵》
    3. 置旃以為轅門。——《谷梁傳·昭公八年》
  3. 亦泛指旌旗
    1. 收功單于旃。——晉· 陸機《飲馬長城窟行》
  4. 又如:旃帛(紅旗);旃旌(泛指赤色旗幟);旃戎(軍旅)
  5. 毛織品。通“氈” [felt]
    1. 不知其可以為旃也。——《淮南子·齊俗》
    2. 被旃裘。——《史記·匈奴傳》
    3. 旃毛并咽之。——《漢書·李廣蘇建傳》
  6. 又如:旃席(氈帳);旃衣(以毛氈等制成的衣服);旃車(氈篷車);旃席(氈席;毛氈)

詞性變化

  • zhān

〈助〉

  1. 之、焉二字的合讀
    1. 上慎旃哉,猶來無止。——《詩·魏風·陟岵》。馬瑞辰通釋:“之、旃一聲之轉,又為‘之焉’之合聲,故旃訓‘之’,又訓‘焉’。”
  2. 又如:勉旃(希望你奮發有為)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卯集下》《方字部》 ·旃 ·康熙筆畫:10 ·部外筆畫:6
  • 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諸延切,音饘。《說文》旗曲柄也,所以旃表士衆,周禮曰:通帛爲旃。○按《周禮·春官》司常,今作旜。《爾雅·釋天》因章曰旃。《註》以帛練爲旒,因其文章,不復畫之。《釋名》旃,戰也。戰戰恭已而已也。三孤所建,象無事也。《左傳·昭二十年》旃以招大夫。 又《博雅》旃,之也。《詩·魏風》上愼旃哉。《左傳·桓九年》虞公求旃。 又《小爾雅》旃,焉也。《詩·唐風》舍旃舍旃。《箋》旃之言焉也。 又《爾雅·釋天》太歲在乙曰旃蒙。 又《史記·匈奴傳》被旃裘。《前漢·王褒傳》夫荷旃被毳者。 又《韻補》葉之人切。《陸雲·夏府君誄》廣命俊乂,惟弓與旃。震我聲敎,遇響惟殷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七》《部》 ·旃
  • 旗曲柄也。所以旃表士衆。從丹聲。《周禮》曰:“通帛爲旃。”旜,旃或從亶。諸延切

English

silk banner with bent pole


字典簡體版:https://www.kuaic.com/zidian/OTEzMQ==.htm


正在查字典的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