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典释义
(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)拥节(擁節)yōng jié
(1).执持符节。亦指出任一方。 南朝 陈 徐陵 《关山月》诗之二:“将军拥节起,战士夜鸣弓。”《隋书·高祖纪下》:“ 燕 南 赵 北,实为天府,拥节杖旄,任当连率。” 宋 苏轼 《贺蒋发运启》:“拥节东南,上寄一方之休戚。” 清 昭梿 《啸亭杂录·傅文忠之谦》:“其子 文襄王 復以英年拥节,屡镇边隅。” 孙中山 《实行裁兵宣言》:“躬自减削,以导国人,亦冀拥节诸公,翻然憬悟。”
(2).指执持仪仗。 明 叶宪祖 《鸾鎞记·劝仕》:“鸣騶盛,拥节严,行行避人谁敢前?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(2).指执持仪仗。 明 叶宪祖 《鸾鎞记·劝仕》:“鸣騶盛,拥节严,行行避人谁敢前?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要约(要約)yāo yuē
(1).立盟;立约;约定。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“要约曰:‘ 秦 攻 楚 , 齐 魏 各出鋭师以佐之。’”《旧唐书·崔胤传》:“臣今见与 茂贞 要约,释两地猜嫌,早致万乘归京,以副八紘恳望。”《朱子语类》卷二二:“如今人与人要约,当於未言之前,先度其事之合义与不合义。”
(2).指契约、盟约。《明史·外国传三·日本》:“ 宣德 初,申定要约,人毋过三百,舟毋过三艘。” 清 俞正燮 《癸巳类稿·缅甸东北两路地形考》:“ 缅 目 渺茫莫 报曰:‘愿以两军适中地,筑坛受要约。’” 夏丏尊 叶圣陶 《文心》二三:“她便和 慧修 要约:不可在学校里看。”
(3).控制;约束。《资治通鉴·周赧王四十二年》:“王之地一经两海,要约天下。” 胡三省 注:“要约,犹约束也。” 清 唐甄 《潜书·尚治》:“廉耻之心亡,要约之意轻。”
(4).邀约;邀请。《续资治通鉴·宋仁宗皇佑四年》:“ 交趾 累移文乞会兵讨贼,而朝廷久未报。观其要约甚诚,纵未能灭贼,亦可使相离贰。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(2).指契约、盟约。《明史·外国传三·日本》:“ 宣德 初,申定要约,人毋过三百,舟毋过三艘。” 清 俞正燮 《癸巳类稿·缅甸东北两路地形考》:“ 缅 目 渺茫莫 报曰:‘愿以两军适中地,筑坛受要约。’” 夏丏尊 叶圣陶 《文心》二三:“她便和 慧修 要约:不可在学校里看。”
(3).控制;约束。《资治通鉴·周赧王四十二年》:“王之地一经两海,要约天下。” 胡三省 注:“要约,犹约束也。” 清 唐甄 《潜书·尚治》:“廉耻之心亡,要约之意轻。”
(4).邀约;邀请。《续资治通鉴·宋仁宗皇佑四年》:“ 交趾 累移文乞会兵讨贼,而朝廷久未报。观其要约甚诚,纵未能灭贼,亦可使相离贰。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喻 yù《國語辭典》
喻 [ yù ]
动- 告知、说明。如:「晓喻」、「告喻」。《淮南子·修务》:「晓然意有所通于物,故作书以喻意,以为知者也。」《史记·卷五二·齐悼惠王世家》:「乃留兵屯荥阳,使使喻齐王及诸侯,与连和,以待吕氏之变而共诛之。」通「谕」。
- 知道、明白。如:「家喻户晓」、「不言而喻」。唐·白居易〈秦中吟·买花〉:「低头独长叹,此叹无人喻。」
- 比方。如:「比喻」、「譬喻」。汉·王充《论衡·自纪》:「何以为辩?喻深以浅;何以为智?喻难以易。」
- 姓。如宋代有喻樗。
威信 wēi xìn
威望与信誉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兼行 田常 、 子罕 之逆道而劫陛下之威信,其志若 韩玘 为 韩安 相也。”《后汉书·南蛮传》:“ 良 ( 祝良 )到 九真 ,单车入贼中,设方略,招以威信,降者数万人。” 宋 苏轼 《东坡志林·赵高李斯》:“ 鞅 ( 商鞅 )立信於徙木,立威於弃灰,刑其亲戚师傅,积威信之极。”《明史·西域传一·哈密卫》:“否则羈其使臣,发兵往讨,庶威信并行,贼知敛戢。” 杨沫 《青春之歌》第二部第二九章:“ 晓燕 在学生中是有威信的,现在还在学生会中负有相当的责任。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矢 shǐ《國語辭典》
矢 [ shǐ ]
名- 箭。如:「流矢」、「無的放矢」。《漢書·卷五四·李廣傳》:「廣出獵,見草中石,以為虎而射之,中石沒矢。」
- 古代投壺燕飲時所用的籌碼。《禮記·投壺》:「投壺之禮,主人奉矢,司射奉中,使人執壺。」
- 糞便。《左傳·文公十八年》:「仲以君命召惠伯……弗聽乃入,殺而埋之馬矢之中。」《史記·卷八一·廉頗藺相如傳》:「廉將軍雖老,尚善飯,然與臣坐,頃之,三遺矢矣。」通「屎」。
- 二一四部首之一。
- 發誓。如:「矢志不忘」、「矢勤矢勇」。《論語·雍也》:「夫子矢之曰:『予所否者,天厭之,天厭之!』」
- 正直的、端正的。《書經·盤庚上》:「盤庚遷于殷,民不適有居。率籲眾慼,出矢言。」漢·孔安國·傳:「出正直之言。」
革 gé《國語辭典》
革 [ gé ]
名- 去毛且經過加工處理的獸皮。如:「皮革」。《說文解字·革部》:「獸皮治去其毛曰革。」《詩經·召南·羔羊》:「羔羊之革,素絲五緎。」
- 人體肌膚上的厚皮。《禮記·禮運》:「四體既正,膚革充盈,人之肥也。」
- 古代軍人所穿的甲冑。如:「金革」、「兵革」。《史記·卷二三·禮書》:「故堅革利兵不足以為勝,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,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。」
- 《易經》卦名。六十四卦之一。離(☲)下兌(☱)上,表去故、變革之象。
- 姓。如漢代有革鑒,明代有革從時。
- 二一四部首之一。
- 變更、改換。如:「改革」、「洗心革面」。晉·桓玄〈鸚鵡賦〉:「革好音以遷善,效言語以自騁。」
- 除去。如:「革職」。北齊·劉晝《劉子·卷九·風俗》:「立禮教以革其弊性,風移俗易而天下正矣。」
革 [ jí ]
形- 危急。《禮記·檀弓上》:「夫子之病,革矣。」《聊齋志異·卷一·葉生》:「病革,難遽瘥,請先發。」
杰黠(傑黠)jié xiá
(1).凶猛而狡诈。杰,通“ 桀 ”。《北史·韩褒传》:“﹝ 襃 ﹞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,置为主帅,分其地界,有盗发而不获者,以故纵论。”
(2).聪明,狡猾。 唐 韩愈 《咏雪赠张籍》:“水官夸杰黠,木气怯肧胎。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(2).聪明,狡猾。 唐 韩愈 《咏雪赠张籍》:“水官夸杰黠,木气怯肧胎。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涤 ( 滌 ) dí
涤 [ dí ]
- 洗:洗~。~濯。~除。~荡。~瑕荡秽。
- 古代指养祭牲的房子。
- 古代指音乐节奏急速。
膻腥 shān xīng
(1).某些动物及其肉类的气味。 汉 张衡 《南都赋》:“苏蔱紫薑,拂彻羶腥。” 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花姑子》:“然偎傍之际,觉其羶腥,心疑有异。”
(2).泛指鱼肉类食物。《汉武帝内传》:“勤斋戒,节饮食,絶五穀,去羶腥。” 唐 杜甫 《赠李白》诗:“野人对羶腥,蔬食常不饱。”
(3).比喻利禄或市俗的生活。 唐 陆希声 《山居即事》诗:“不是幽栖矫性灵,从来无意在羶腥。” 宋 苏辙 《和王适寒夜读书》:“一从慕羶腥,中弃如弊屣。”
(4).旧时用以比喻其他民族对 汉 族的入侵或统治所造成的影响。 唐 杜甫 《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凡三十韵》:“华夷相混合,宇宙一羶腥。” 宋 张孝祥 《六州歌头》词:“ 洙 泗 上,絃歌地,亦羶腥。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(2).泛指鱼肉类食物。《汉武帝内传》:“勤斋戒,节饮食,絶五穀,去羶腥。” 唐 杜甫 《赠李白》诗:“野人对羶腥,蔬食常不饱。”
(3).比喻利禄或市俗的生活。 唐 陆希声 《山居即事》诗:“不是幽栖矫性灵,从来无意在羶腥。” 宋 苏辙 《和王适寒夜读书》:“一从慕羶腥,中弃如弊屣。”
(4).旧时用以比喻其他民族对 汉 族的入侵或统治所造成的影响。 唐 杜甫 《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凡三十韵》:“华夷相混合,宇宙一羶腥。” 宋 张孝祥 《六州歌头》词:“ 洙 泗 上,絃歌地,亦羶腥。” ——《漢語大詞典》
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。
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