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季思
- 江口赋腊梅
- 昔游四首 其四
- 瑞鹤仙
- 雾
- 一九四四年国庆
- 别龙川
- 一舸
- 西湖
- 不寐
- 鱼乐桥吃松花饼
- 龙泉除夕
- 过幼和旧居
- 喜晤孙养臞、余越园、刘卓群三先生于龙川,养臞先生出示《待旦集》并越园先生和章,感赋
- 寄温州老友朱燃藜
- 雨后新晴 马岗顶散步
- 题赵岐山《芦雁长卷》四首 其一
- 题赵岐山《芦雁长卷》四首 其二
- 题赵岐山《芦雁长卷》四首 其三
- 题赵岐山《芦雁长卷》四首 其四
- 后庭花
- 怀人五绝 其一
- 怀人五绝 其二
- 怀人五绝 其三
- 怀人五绝 其四
- 怀人五绝 其五
- 自题《翠叶庵乐府》 其一
- 自题《翠叶庵乐府》 其二
- 黄桥二绝 其一
- 黄桥二绝 其二
- 龙川杂兴二首 其一
- 龙川杂兴二首 其二
- 青田廖迅甫先生过六和塔寓斋,以倭刀见贻,赋此答谢 其一
- 一九七四年与同辈选注《聊斋志异》,书成志感 其一
- 一九七四年与同辈选注《聊斋志异》,书成志感 其二
- 自题玉轮轩二首 其一
- 自题玉轮轩二首 其二
- 开封宾馆偶忆汴京旧事感赋 其一
- 开封宾馆偶忆汴京旧事感赋 其二
- 开封宾馆偶忆汴京旧事感赋 其三
- 开封宾馆偶忆汴京旧事感赋 其四
- 籀园读翮父诗
- 舟行至双溪,离永嘉八十里
- 题古香画竹赠金维坚
- 越园先生写双竹见贻却寄
- 仿寒山子体四首 其一
- 仿寒山子体四首 其二
- 仿寒山子体四首 其三
- 仿寒山子体四首 其四
- 为方天锡题谢皋羽、郑所南二公评传
- 西堂与仲陶论诗
- 青田廖迅甫先生过六和塔寓斋,以倭刀见贻,赋此答谢 其二
- 竹岙扫墓三首 其一
- 竹岙扫墓三首 其二
- 竹岙扫墓三首 其三
- 昔游四首 其一
- 昔游四首 其二
- 昔游四首 其三
- 番禺拜谒屈翁山先生墓
- 清平乐
- 金缕曲 寄悼夏瞿禅先生
- 金缕曲
- 金缕曲 严慰冰《南冠吟草》读后感赋
- 鹧鸪天
- 贺新郎 偕碧霞孤屿谒文信国祠
- 临江仙 记梦
- 金缕曲 吊阮玲玉
- 满江红 送友人从军
- 念奴娇 次韵宛春作
- 金缕曲 送友人至三磐防次
- 临江仙 谒诚意伯刘基祠
- 一萼红 其一 偕声越游金华北山
- 一萼红 其二 元宵送碧霞归永嘉。次夜,余亦自丽水回金华
- 风入松 自梧湖泛舟至茶山
- 鹧鸪天 其一 题朱震生落叶楼词
- 鹧鸪天 其二
- 临江仙 和瞿禅风雨龙吟楼呈孙养臞先生
- 好事近 梅
- 连理枝
- 清平乐 偕声越游昴山
- 点绛唇
- 鹊桥仙 舟行至碧湖,与瞿禅联句
- 洞仙歌 吴门旧照感赋
- 清平乐 梅
- 菩萨蛮 送友人回金华结婚
- 洞仙歌 题易安填词图
- 虞美人 为苇衣题菊
- 沁园春 赋得梅花接老爷
- 鹧鸪天 西楼
- 洞仙歌 黄宾鸿先生自西湖巢居阁写寄《翠叶庵读曲图》,赋此答谢
- 水调歌头 观《仙女们》舞曲
- 清平乐 寄题波多野太郎教授绿芜书屋
- 一萼红 观越南嘲剧《神水瓶》
- 浪淘沙 一九六一年七月二十七日秦皇岛夜起望海,时报载长江流域各省普得甘霖
- 木兰花
- 浣溪沙
- 满江红
- 水调歌头 一九七四年红五月放歌
- 满江红 悼念伟大领袖毛主席
- 临江仙 其一 谒遵义红军烈士陵园
- 临江仙 其二 瞻仰遵义会议会址及毛主席旧居
- 金缕曲 病起示海燕
- 齐天乐 四凶落网,普国欢腾,持螯把酒,共庆胜利
- 金缕曲 挽何其芳同志
- 水调歌头
- 洞仙歌 为商承祚教授题龙泉寺捡书图。图为阮芸台嘱戴醇士画,画为程春海理遗著于龙泉寺
- 鹧鸪天 郊区冼、何两青年结婚席上赋
- 水龙吟 重游肇庆七星岩
- 沁园春 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开幕赋
- 念奴娇 其一 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之际,喜得波多野太郎教授来书,赋此答之
- 念奴娇 其二 重读陶铸同志《松树的风格》
- 水龙吟 庚申中秋,有怀南京、台北诸校友
- 念奴娇 一九八〇年十一月十三日游览东坡赤壁
爱国
抗战爆发,王季思表现了巨大的爱国热情。在一次学校欢送部分高年级学生奔赴抗日前线的师生大会上,王季思跳上讲台,当场用刀割破手指,让血一滴滴往下流,他慷慨陈词:“我虽然未能和大家一起上前线打日本,但我的血和你们流在一起!”突显了一位热血青年教师抗敌卫国的决心与勇气。
写错字
有一次,一位刚上讲台不久的青年教师写板书时出现几个错别字,学生很有意见,“告状”告到教研室,身为教研室主任的王季思在教研室全体会议上就此事发表意见:“我可以写错别字,你们就不行。”听了这两句,大家都瞪大眼睛十分惊讶,心想:“老师您怎么就可以写错别字呀?”只见王老师笑着说下去:“我写错别字,学生会说王起老糊涂了,连字都写错;但你们写错别字,学生就不会原谅,因为你们还没老嘛!”一席话说得大家都笑了,无论当事人与否,大家都如沐春风,都在心里默默谨记着季思师的谆谆教导。
给国学大师王国维纠错
国学大师王国维是研究戏剧的一代宗师,很多人都把他的研究当作标准。但是,有一次王季思却“大胆”纠正了王国维的一个错误。 原来,王国维在其《宋元戏曲史》中引用关汉卿的《窦娥冤》一剧时,有些唱词中的标点有误。“该书出来后,学界一直没有异议,而且所有涉及到这些唱词的书也都是用这样的标点去标。”中山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王季思的第一届研究生吴国钦说,标点符号不是小事,如果弄错了标点,意思就会完全不一样。王季思发现这个问题后,立刻就此发表文章,指出标点应该怎样标。“经过这件事之后,所有的涉及那段唱词的书都把标点按王季思的说法改了。”
研究资料毫无保留送人
在纪念王季思从教70周年时,在中山大学工作的王先生的学生送给老师的匾额上写着这样八个字:“经师可求,人师难得。”这句话真实地表达了学生对他的尊敬之情以及他对学生的爱护之心。“老师一直对后辈很提携。”吴国钦说,当时他刚在中大读了一年书,就直接把自己写的《马致远杂剧四问》送给还没有谋面的王季思看。没想到,王季思认真给他提了修改意见,还推荐其在中大学报上发表。“当时,本科生能在学报上发表论文的没几个。”正因如此,坚定了吴国钦对戏曲研究的一生追求。 王季思是位爱才、惜才之人,不仅对自己的学生,对其他有才之人,他也倾其之力帮助。1980年春,兰州大学教师宁希元在写《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》书稿时,就把自己积累多年的有关《元刊杂剧三十种》的几抽屉的卡片资料提供给宁希元参考。
聪明人要下笨功夫
王季思在治学方面认真严谨,他的一句名言在学生中流传甚广,那就是:聪明人要下笨功夫。为了完成《西厢记》的校注,他将所有全元杂剧中涉及到的方言、俗语、俚语等生僻词语都制成卡片,一一对比、参照,最终把其意思找出,以便更好地注解《西厢记》。 “先生的这种严谨治学作风一直持续到晚年。”吴国钦说,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,80多岁高龄的王季思主持600万字的《全元戏曲》也是一字一句审读。一次吴国钦到王季思家中,时值盛夏,但令吴国钦感到吃惊的是,王季思正戴着口罩看稿纸。天气那么热,为何戴口罩?王季思解释说是口涎失禁,怕流到书稿上玷污稿子,所以戴上口罩。一个下午,换了好几个口罩。有了风扇就不用买空调。王季思一生简朴,也要求别人节约。他身居广州多年,许多人家都买了空调,但他却不希望自己家买空调。
1906年出生于永嘉梧埏上田村(今属瓯海区)一书香家庭。自幼熟读经史子集,爱看戏曲、小说。后转入瑞安中学,与同村戴家祥一起借住孙诒让家,得览玉海楼藏书,受前辈治学严谨的熏陶。
1922年到1924年,王季思在永嘉梧埏小学任教。
1925年王先生19岁时,考入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,开始在曲学大师吴梅先生的指导下学习古代戏曲。同时参加吴梅组织的“潜社”,从事诗词和散曲的创作,与唐圭璋、常任侠等交往密切。还在闻一多先生指导下,从事话剧与新诗的创作。
1927年春,曾在温州瓯海中学任教;因宣传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,反对西山会议派,在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遭逮捕。后经亲友保释,重返南京读书。
1929年,王季思24岁,于中央大学毕业后,先后在浙江、安徽、江苏几所中学任教,其中在江苏松江女中任教时间最长。在松江教书五年,王季思节衣缩食,购置图书,买了不少戏曲方面的书籍。他一面教学,一面钻研戏曲,或摘录元曲的方言俗语,或考证剧本的来龙去脉,有的制成卡片,有的移录书眉。
1941年,在金华出版诗集《越风》。
20世纪80年代末,王季思在广州中山大学
20世纪40年代开始,王季思先后在浙江大学龙泉分校、浙江大学本部及杭州之江大学任教,并潜心研究中国文学史与元杂剧。
1944年,《西厢五剧注》由浙江龙吟书屋出版,这是王季思的成名作。
1948年,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,继续从事古典文学教学和古代戏曲研究。
1948年夏,王季思从杭州之江文理学院调到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,讲授中国文学史与戏曲。
1961年,王季思应当时国家教育部之聘,与北京大学游国恩教授等联合主编《中国文学史》,前后达三年之久。
1965年因溃疡,胃被切去五分之四。
文化大革命中,王季思被打上“反动学术权威”的罪名受到残酷迫害,肋骨被打断了几根。后来下放干校,有一段时间每餐仅有两块腐乳送饭,但他甘之如饴。
1980年春,教育部委托王季思主持“中国戏曲史”教师进修班,当得知进修班学员、兰州大学教师宁希元在写《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》书稿时,便将自己积累多年的有关《元刊杂剧三十种》的资料提供给宁希元参考。
八十高龄之后,王季思依然勤奋笔耕,亲自指导博士研究生,还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《全元戏曲》。
1987年,王先生去北京参加中国戏曲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。
1996年4月6日辞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