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珪
- 句
- 依韵和宋次道龙图阁曝书
- 送公辟给事自青州致归吴中
- 依韵恭和圣制俯同太师文彦博玉津园赐宴席上
- 导引(奉安真宗皇帝御容于寿星观永崇殿导引歌词)
- 平调发引
- 咏汉高祖
- 咏淮阴侯
- 游赏心亭
- 白鹭亭
- 被诏考制科呈胡武平内翰三首
- 采藻为旒
- 草
- 长兴馆绝句
- 呈景仁偶书
- 呈景彝偶书
- 呈永叔书事
- 池亭月下独坐
- 春日郊外
- 次胡则大赋雪韵
- 从驾至开宝寺庆寿崇因阁依韵和吴相公
- 大飨明堂庆成诗
- 登海州楼
- 登悬瓠城感吴季子
- 东楼
- 端午内中帖子词·夫人阁
- 端午内中帖子词·皇帝阁
- 端午内中帖子词·皇后阁
- 端午内中帖子词·太上皇后阁
- 发会同馆
- 访别成献甫经历时新拜四台御史之命二首
- 访别成献甫经历时新拜西台御史之命二首
- 奉诏赴琼林苑燕饯太尉潞国文公出镇西都
- 富谷馆
- 工部尚书致仕王懿敏公挽词
- 宫词
- 恭和御制上元观灯
- 和公仪上马
- 和公仪送白鷼于永叔
- 和公仪小桃绝句
- 和公仪饮茶
- 和景彝对花
- 和景彝诮扶出者
- 和景彝正月十八日偶书
- 和敬步叔弟七月十二夜胡伯恭园池对月即事之
- 和林乔年学士普净院避暑
- 和刘原甫舍人雪霁早朝
- 和梅公仪琴高鱼同圣俞
- 和梅圣俞感李花
- 和人闻雁二首
- 和三司蔡君谟内翰麞猿芦雁屏二首
- 荷叶
- 胡则大学正满秩趋京赋诗为赠
- 虎北口
- 淮上阻雪寄梅公仪龙图
- 皇帝冬至御大庆殿举第二盏酒奏嘉禾之曲
- 皇帝冬至御大庆殿举第一盏酒三庆云之曲
- 会仙石
- 即事
- 集英殿皇子降生大燕教坊乐语口统
- 集英殿乾节大燕教坊乐语口号
- 集英殿秋燕教坊乐语口号
- 寄公辟
- 冀馆春夕见月
- 郊礼庆成诗
- 郊外
- 较艺将毕呈诸公
- 较艺书事
- 较艺书事再呈永叔并同院诸公
- 金陵
- 立春内中帖子词·皇帝阁
- 柳河馆
- 依韵和元参政正月十九日候聚厅移刻未至石占
- 京口遇大风
- 赠礼部宋次道挽词
- 戏呈唐卿
- 依韵和梅圣俞从登东楼三首
- 竹
- 仁宗皇帝挽词五首
- 依韵和元参政喜雨四首
- 立春内中帖子词·温成皇后阁
- 依韵和王原叔内翰禁直有怀
- 和石昌言舍入酬王景彝学士雪霁有怀
- 夏夜宿江亭有怀
- 又寄公仪四首
- 送吴促庶待制出守长沙
- 夏日登望海亭
- 依韵和吴相公史院开局
- 挽贡南漪三首
- 客感
- 月夜有寄
- 和永频出省有日书事
- 和王景彝中丞衰病
- 渔父·急景易如流水去
- 挽吴大社
- 立春内中帖子词·夫人阁
- 赠太子太傅李康靖公挽词二首
- 资善御筵送刑部侍郎致仕李受归庐山山
- 四并亭
- 英宗皇帝挽词五首
- 依韵和犯景仁翰留题子履草堂二首
- 送山人程惟象东归
- 思乡岭
- 南海馆中
- 正月五日与馆伴耶律防夜讌永寿给束赴留别
- 赠侍中李良定公挽词
- 挽董澜溪二首
- 送腾舜敷
- 拟试置章御座二首
- 摸斗岭
- 琼林苑御筵奉送致政太师潞国文公归西洛
- 和元厚之平羌
- 送史寺丞赴真州六合县
- 望京馆
- 梅花
- 越王楼
- 赠太尉郑文肃公挽词二首
- 依韵和蔡参政导洛
- 王公和学士挽词
- 留题吴促庶省副北轩画壁兼呈杨乐道陈院龙图
- 依韵和贾直孺舍人初春祠左太乙二首
- 资善常御筵送太子少保致仕李柬之归西京
- 涿州
- 题齐宫
- 题瑞芝图
- 市骏坊
- 依韵和蔡枢密山药
- 依韵和吴相公南效春晴题斋宫壁
- 依韵和曾侍中谢二府相顾
- 依韵和王宣徽奉安中太乙神像
- 送僧惠思归钱塘
- 金陵怀古
结交房杜
王珪隐居终南山时,与房玄龄、杜如晦交好。一次,母亲李氏道:“你将来定会显贵,但不知道跟你交往的都是什么人,你把他们约来看看。”恰好房玄龄等人前来拜访。李氏暗中观察后大吃一惊,命人备办酒食,并对王珪道:“这两人都有宰相之才,你能与他们交往,将来必定显贵。”
谏出美人
庐江王李瑗谋反被杀后,其姬妾被籍没入宫。后来,唐太宗指着这个姬妾对王珪道:“李瑗杀了她的丈夫,又纳她为妾。”王珪问道:“陛下认为李瑗所为对还是不对?”唐太宗道:“杀死他人又娶其妻,你怎么还问对错呢?”王珪答道:“陛下知道李瑗灭亡的原因,却把他的妾留在身边,陛下实质上还是认为李瑗所为是对的。”唐太宗醒悟,命将这个美人放出宫去。
臣不负君
太常少卿祖孝孙奉命教授宫人音乐,不称太宗心意,受到责怪。王珪与温彦博谏道:“孝孙乃是高雅之士,您让他去教宫女,进而又责怪于他,臣认为与礼不和。”唐太宗大怒:“朕将你们视为心腹,你们就应竭忠对我,现在却附顺臣下欺罔君上,难道是为祖孝孙说情吗?”温彦博急忙谢罪。王珪仍道:“陛下以忠直责怪我,难道我现在说的话含有私心吗!这是陛下有负于我,并不是我有负于陛下!”太宗默然。
品评宰相
王珪拜相后,与房玄龄、李靖、温彦博、戴胄、魏征等人一同辅理朝政。一次,唐太宗对王珪道:“你可对房玄龄等人加以品评,并说说自己同他们比较谁更贤能?”王珪答道:“勤勤恳恳地报效国家,尽心竭力无所保留,我不如房玄龄;文武双全,出征可以为将,入朝可以拜相,我不如李靖;陈事进言详尽明白,上传下达忠实公正,我不如温彦博;解决繁重的困难,妥善处理各种问题,我不如戴胄;以谏诤为己任,希望皇帝跟尧舜一样圣明,我不如魏征。说到辨别清浊,疾恶奖善,我与他们相比,倒是略有长处。”太宗深表赞同,房玄龄等人也认为评价非常准确。
公主下拜
唐初公主下嫁,不行拜见公婆之礼。南平公主下嫁王珪之子后,王珪道:“如今皇帝圣明,行为举止都遵循礼制。我接受公主拜见,不是为自身荣耀,而是要显示朝廷的美德。”他和妻子端坐于上,让公主行拜礼。从此,公主下嫁,若公婆尚在,都要行妇礼。
王珪以文学进用,受同僚共同推崇赞许,其文章气魄宏大华丽,自成一家,朝廷重大的典制策令,多出自于他的手,词林人士都称赞他。自熙宁初年开始,连续为皇室起草诏书十八年。但他官任到宰相,共十六年,没有多少建树,大多是谄谀歌颂之词。他亲笔撰著的《宋两朝国史》一百二十卷、《在京诸司库条式》一百三十卷、《王珪集》一百卷,和续著的《宋六朝会要》,都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。
清《四库全书》收录了王珪《华阳集》四十卷(原为六十卷、附录十卷,后删减),在《总目》中介绍说:“ 珪少掇高科,以文章致位通显,不出国门而参预大政,词人荣遇,盖罕其比”。又说:“其文章博赡瑰丽,自成一家。揖让于二宋之间,毫无愧色。谢及、陆游、杨万里等往往称之,殆非虚美。”
早年经历
王珪年轻时性情淡雅,志向深沉,不重名利,从不随便交结朋友,深受叔父王頍的赞赏。593年(开皇十三年),王珪被召入秘书内省,授为太常治礼郎,参与校定图书典籍。
仁寿四年(604年),王頍随汉王杨谅起兵反对隋炀帝,兵败被杀。王珪是王頍之侄,按律应当连坐。他逃到终南山中,隐居十余年。
投奔唐朝
大业十三年(617年),李渊攻入关中,拥立代王杨侑为帝,进封唐王,册长子李建成为世子。王珪得到丞相司录李纲的举荐,出任世子府谘议参军。
唐高祖武德元年(618年),李渊受禅称帝,建立唐朝,是为唐高祖,册封李建成为皇太子。王珪被任命为太子中舍人,后改任太子中允,深受李建成器重。
武德七年(624年),庆州刺史杨文干兵变,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矛盾加剧。唐高祖认为:王珪未能劝导太子,致使其兄弟失和,将他流放巂州(今四川西昌)。
累职拜相
武德九年(626年),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,诛杀李建成,立为皇太子,不久继位,是为唐太宗。王珪与魏征一同召回朝中,出任谏议大夫。同年十月,唐太宗追封李建成为息王,以礼改葬,王珪与魏征等原东宫属官一同前去送葬。
贞观元年(627年),唐太宗对群臣道:“只有君臣相得,天下才能太平。汉高祖以武功取天下,能够传国久远,就是因任用贤臣之故。我虽然不算圣明,也希望你们能直言劝谏,使天下安定。”王珪进言道:“陛下若能广开言路,纳取谏言,臣必竭尽心力。”唐太宗遂准许谏官同宰相一同入宫议政。当时,王珪多次进谏,深受太宗信任,改任黄门侍郎,兼太子右庶子,赐爵永宁县男。同年八月,王珪请侍中高士廉向唐太宗呈递密奏。高士廉却将密奏扣下,因此获罪被贬。贞观二年(628年),王珪以接替高士廉,代理侍中之职,并进爵永宁郡公。贞观四年(630年),唐太宗正式任命王珪为侍中。
教导魏王
贞观七年(633年),王珪因泄露禁中密语,被贬为同州刺史。贞观八年(634年),唐太宗又召王珪回朝,任命他为礼部尚书,并命他参与修定《五礼》。
贞观十一年(637年),王珪兼任魏王老师,负责教导魏王李泰。他以老师自居,坦然接受李泰的拜礼。当时,李泰请教忠孝之事,王珪道:“皇帝是你的君主,侍奉他要竭尽忠诚;皇帝又是你的父亲,侍奉他要竭尽孝心。尽忠尽孝可以树立自己,可以成就美名。汉东平王刘苍曾说:‘为善最乐’,希望你记住这话。”唐太宗得知后,高兴地道:“李泰可以不犯过失了。”
贞观十二年(638年),王珪上奏道:“三品以上官员遇见亲王都要下车行礼,这不符合礼仪。”唐太宗不高兴的道:“你们为彰显尊贵,便轻视皇子吗?”王珪与魏征极力劝谏,唐太宗遂听从王珪的建议,削减诸王权势。
病逝
639年(贞观十三年),王珪得病。唐太宗命女儿南平公主(王珪儿媳)前去探视,又命民部尚书唐俭为他调理药剂饮食。不久,王珪病逝,终年六十九岁。唐太宗素服举哀,并命李泰率百官送葬,追赠他为吏部尚书,赐谥号为懿。